正在加载中...
    现场报道
  • 第二届慈济论坛“佛教与慈善”开幕式现场
  • 何日生:慈济宗门与证严上人之慈善思想
  • 凤凰对话
  • 对话何国庆:慈济26年间的感恩
  • 对话郭再源:慈济人对印尼当地人的改变
  • 对话邱玉芬:慈济人如何从台湾走进大陆
  • 对话刘元春:从认识慈济到感受慈济
  • 对话程宁:慈济生活让自己变的更坚强
  • 现场问答
  • 何日生答现场问:慈济从五毛钱做慈善开始
  • 何日生答现场问:大陆佛教界与慈济间的交流
  • 王雷泉答现场问:大陆爱的力量将不可限量
  • 王雷泉答现场问:引导大众行善需高僧典范
  • 王振耀答现场问:大陆佛教界与地方政府沟通

影响世界的慈济力量 第二届慈济论坛在京召开

2012年11月3日,第二届慈济论坛“佛教与慈善”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慈善家、佛教学者、慈济志工等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第二届慈济论坛的主题为“佛教与慈善”,其目的就是期望佛教的慈善本怀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佛教慈善思想与现代实践的讨论,增益社会互助的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详细]

蒋坚永:慈济慈善体现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佛教以缘起因果为核心教育,主张慈悲为怀、知恩报恩、反哺回馈、广种福田,拥有深刻包容的公益慈善理念和悠久深厚的公益慈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开展了大量慈善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国家宗教局一直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详细]

王本荣:实现宗教的核心价值 净化人心祥和社会

正信的宗教,目的就在于度化世界,进化人性,追求生命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宗教应该是时代的一个备忘,在这个意义上面,证严上人对于宗教的定义非常的简单,“宗”就是生命的宗旨,“教”就是生活的教义,充分传达出佛教的人间化的一个精神。佛陀对佛教的定义,其实很直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个佛教的四无量心。[详细]

李四龙:慈济慈善的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

图片名称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讨论宗教能为和谐社会做些什么,各个宗教怎么能够和谐共存,携手并进,我个人认为,慈善和教育是大抓手,或许在座的朋友知道我们北京大学有一家佛学教育中心在支持深圳弘法寺建设一座佛学院,两年来我深感这里面问题之多,难度之大,同时也感受到前途之广阔,意义之重要。我想当前的宗教慈善工作与宗教院校教育所遇到的情况有所类似。[详细]

郝立新:慈善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

图片名称

今天我们衡量社会通常会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一个社会的慈善事业是否发达?人们的慈善心是否充满?一个社会之中救济的对象,他的感受到底是不是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那么,如果我们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说社会的进步程度、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以它的慈善程度、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标准、为参考。[详细]

方立天:佛教慈善是以慈悲心施福利于人

佛教布施的根本在于解除众生精神痛苦,提高众生觉悟,提升生命质量,从这个视角来说,强调精神慈善有道理。现代慈善事业需要政府、社会和民间团体组织三者协调共生,互助共进,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详细]

楼宇烈:当今社会需要大无畏的布施者

楼宇烈教授举例详细解说关于“大悲心”涵养的重要。其中提到“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透过大悲心起菩提心”,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悲智双运。强调觉悟中奉献,奉献中觉悟,让人人从降伏自心而利益众生。 [详细]

刘元春:慈济的管理 以戒组织以爱管理

证严上人宣导慈济人要“以戒组织,以爱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理念,既契合佛教本怀,也符合社会慈善的根本精神。正是这样的理念,成为慈济社会慈善的内在动力和组织保障,实现“慈悲喜舍”的人生抱负。[详细]

王雷泉:“生态”放生在佛教复兴的意义

近年大陆佛教界兴起颇具规模的放生活动,因方法不当而屡为媒体批露讥评,乃至引起外教攻讦嘲笑。但放在世界宗教格局中观察,可视为大陆佛教在走向社会化和组织化进程中,蓄积已久力量的初始释放。 [详细]

何日生:慈济宗门与证严上人的慈善思想

证严上人诠释宗教:“宗是生命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这种宗教理念不只适中及关怀,其实是一种终极实践。这终极实践即是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在度化众生之际,净化自心。这正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详细]

何缊琪:救助莫拉克风灾体现的慈济精神

灾难让人们了解无常;服务让人们看到菩萨的身影;灾难援助,让人人成为五浊恶世中一朵朵绽放的莲花!慈济教育志工藉由集体的助人经验,转化升华为个人修行得智慧的福报,也型塑出台湾社会面对灾难的坚固稳定力量。[详细]

韩文科:撒拉族救助会 践微行大义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自成立伊始,就立意于“以物质济贫,以文化救心”,努力宣导以文化引领慈善,以慈善促进文化,把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慈善文化放在与慈善实践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慈善理念秉承了慈善文化基础。[详细]

林晓君:慈济管理特色 同心圆组织架构

证严法师融和儒家和人间佛教思想使组织运作蕴含领导人内修外行及社会教化为目的,并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脉络及同心圆组织的渐进演化历程;同心圆四合一架构的圆形组织“去阶层化”领导运作更强调领导人的“修身”。 [详细]

王振耀:大陆佛教慈善处在转型期

大陆佛教慈善具有悠久传统,也有不少现代成功经验,但由于过去政策原因,其发展空间有限。现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需要借鉴慈济等组织经验,明确战略,制定行动路线,以尽早尽快完成向现代慈善的转型。[详细]

卢蕙馨:行菩萨道中的情感升华

慈济人是从“小爱”进入“大爱”的情感载体,标示世俗情感的转向,从自我关注转向关怀非亲非故之人,此大我的情怀非观念或理想,而是在持续的实践行动中激荡体现,志工成员的个人情感也在“行菩萨道”中获得升华。 [详细]

慈济慈善志业 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

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善志业从弱势家庭济助到心灵关怀,包含长期扶困、急难救助、居家关怀及海外慈善。慈济重视的不只是救济、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教富济贫”,是富者因施而乐。[详细]

慈济医疗志业 全球义诊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次

证严上人一念悲悯,于慈善工作中发现,因病而贫,初始设义诊所为贫困者义诊,进而创立医院。在累积十余年救贫经验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贫穷的由来”,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于是,怀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担。[详细]

慈济人文志业 为心灵净化作活水

何谓人文?“人”就是人品典范,“文”就是文史流芳。慈济推动各项志业都以人为本,期待人人依循伦理,敬天爱地,培养内在品德,而仪表言行都能守分合宜,让人欢喜。譬如证严上人的《静思语》是上人身心实践而体会的智慧法语。[详细]

最上布施 创造新生命的慈济骨髓志业

图片名称

海内外慈济人响应证严上人的号召,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争取生存的权利,于1993年成立“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希望为人类医疗带来新的展望。[详细]

以鼓掌的双手做环保 慈济人的环保志业

图片名称

慈济对天地的尊重、对生命万物的爱,得到国际的认同与肯定。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世界环保日”活动,慈济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获得肯定。[详细]

 
 


证严上人与慈济世界 证严上人记事年表

 

台湾发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台中、南投两县灾情惨重,慈济人将“跑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灾变发生后两天内投入两万余名志工救灾,发出紧急慰问金一亿六千万元。接着第二阶段安顿与关怀工作加紧展开,在政府提供的十七个地点兴建组合屋一千六百三十六户。第三阶段复健与重建工作,协助灾区五十多所中小学校舍重建。总赈灾款预估八十亿元。所谓“菩萨从地涌出”,慈济人全力复健灾区的大心与大愿。【详细】

 

证严上人的佛门因缘

证严上人缝出慈济的雏型

证严上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幼年时代承嗣给亲叔父,后随养父母移居台中县丰原镇。生性颖慧又是长女的她,未满二十岁便能为父亲分劳家业,同时亦协助母亲处理家务。

证严上人天性纯孝慈柔,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世音菩萨”号,并发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详细】

慈济的慈善济贫工作,上人與五位同修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开始。上人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在家信徒一人一个,要她们每天存进五毛钱。

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上人说:“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

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 【详细】

 
静 思 语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世间最牢固、永恒的美,就是人人心中的大爱。


要求完美,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雕琢。

心中有无量的爱,就能得无数人的爱。


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则气盛,气盛则邪不侵。


真正的布施,除了无欲无求,还要有感恩心。


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声音,尽本分最重要。

放下现在的烦恼,就是最大的解脱。


宁可布施五分钟等人,勿欠人一分钟。


既然人生如戏,何不扮演一个人见人欢喜的角色。


除人间的灾难,一定要从改善人心做起。

川缅之爱:慈济援助缅甸、四川灾区纪实

2008年5月10日,慈济赈灾小组抵达缅甸,在仰光附近勘灾:连日来积极与政府单位接洽,尝试进入重灾区,然层层关卡难以通过。17日于蓄宝甘镇举行发放同时肤慰灾民,这是慈济在缅甸灾后第一场发放。[详细]

慈济志业在印尼的发展 从排华到族群融合

五年来,在慈济人的推动下,红溪河畔拆屋归还河道,印尼政府承担红溪河整治工作,分段分期清理疏浚,兴建水泥堤岸,红溪河从此呈现不同以往的清新风貌,迁居大爱村的居民开始享有优质住宅、医疗、教育等。 [详细]

慈济志业在美洲 利他精神建构慈善平台

2009年1月13日,由萨国提供土地、慈济干自由省萨卡哥友市分两期施工兴建大爱一村,共三百四十户。2003年10月31日日萨尔瓦多乡米可大爱二村八百三十五户已全数峻工,并于是月三十一日落成交接。[详细]

加拿大慈济:头顶别人的天到证严上人日

秉持上人指示“头顶别人的天,脚踏别人的地,要回馈当地”的理念,l992年7月8日,在食物银行设定定期服务的志工站,投入长期支援、提供志工人力、带入慈济人文、改变发放方式等专案。 [详细]

邱玉芬:
    成功的定义不是在于你有多少钱,你有多出名,我认为,成功的定义是在于你能够帮助多少人,你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多少的贡献,多少的付出。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兼具,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当你觉得没有时间的时候,是你不懂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生命感动生命,生命教育生命,这是无价的。

何国庆:

    你去帮助别人,其实也可以帮助到自己,你让别人快乐,自己得到的快乐也很多。

    你帮助别人的时候,要用感恩心去付出,就是说,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要感谢他给你这个机会,让你有机会付出。

    每一个都不要小看自己,每一个人只要你有那一颗心念,你愿意去帮助别人,你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贵人,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贵人。

    我最喜欢师父送给我的一句:人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郭再源:
    通过真诚、无私行动,付出关怀与大爱,印尼慈济人打破佛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族藩篱。

    慈济要让大家知道,怎么济贫,怎么样帮人脱困,让他们的下一代会有希望。

    慈济在印尼十九年来,不分种族、宗教的大爱,慈济大爱种子也已经在印尼各地开始开枝散叶。

王雷泉:

    当今社会,我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高调行恶”。

    在“高调行恶”的社会,要“低调行善”,是个比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妨来一点“高调行善”。

    大陆佛教在走向社会,社会化,组织化的过程中,蓄积已久的力量正在释放,释放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民众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和现在宗教所能提供的,是严重的不相适应,所以,正统宗教的供给严重不足。

    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佛教就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知识精英的精英佛教,用理性的态度从事佛教研究和修正。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却是大众佛教,更偏重在情感方面,更多的进行培植福报的相关活动。

何日生:
    佛法是不离人间的,人间离不开实践的,实践总是从一小步开始。你一实践,你的生命就开始改变,你的思想开始改变,于行吕有法,入法以后,更可以把行动扩大。

    每一个境界来,你不以小爱,而以大爱,你不用妒忌,而是赞叹,你不嗔恨,而是法喜,你不吝啬,而是给予,你不是求,要占据,要控制,而是能够成就,能够超越。所以,每个境界都是修行最好的契机。


王本荣:
    证严上人就领导所有的慈济人本着谦卑、自信、尊敬、感恩、无所得、长行大爱,在世界上各种的天灾人祸,走在前头,做到最后,不但发挥慈悲喜舍精神,而且还要将善的种子散播在大地。

楼宇烈:
    此刻的社会需要的是大无畏的布施者,将善与爱普及到我们的生活周边。

方立天:
    佛教布施的根本在于解除众生精神痛苦,提高众生觉悟,提升生命质量。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