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何日生:第二届慈济论坛总结 慈善是佛教修行法门

2012年11月09日 14:08
来源:慈济基金会 作者:何日生

由慈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北京大学合办、慈济基金会承办之“第二届慈济论坛--佛教与慈善”, 2012年11月4日于人民大学逸夫堂圆满闭幕。本届慈济论坛对于当代中国与世界佛教慈善的发展,提供了几个重要的思考面向:

第一:佛教是强调行动的宗教。佛教在各种修行法门中,更应倡议行动的重要性。佛教应入于世间,以具体大爱行动,济助受苦众生。于世间烦恼中超越烦恼;于众生的苦难中,体认苦、集、灭、道之真谛;于拔苦予乐之际,净化自心。真正的修行是在无私的付出中,体会缘起性空之智慧。一如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所言:“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众生之所需,即菩萨之所应。能无所住而生慈悲心,无所住而生菩提心,是行动佛教揭示的生命理想。

第二:佛教是入世的宗教。修行的处所包括但不限于庙宇之中,一切众生苦难处,皆是修行道场。慈济功德会的慈善经验体现了“无处不是道场”的理念;灾难现场是道场,医院是道场,环保回收站也是道场。这种超越宗庙式的心灵,展现当代佛教对社会的正面积极意义。 

第三:佛教是淑世的宗教。佛教不只独善其身,自我解脱,更是要进入社会,解决社会的苦难,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济渡一切诸众生。从财布施、法布施、到无畏施;能“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不只“教富济贫”,更要“济贫教富”。只有全体社会的福祉获致改善,佛教的慈悲本怀才得以彰显。 

第四:佛教开创现代社会之功能。慈济以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骨髓库、国际赈灾、小区志工等四大志业、八大法印,深入当代各种专业领域,实践并注入佛教的人文精神,开创佛教当代的普世价值。

第五:佛教慈善必须有组织性。慈善组织的核心是信念与价值;慈善组织是价值的倡导者、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以佛教为信念的慈善组织,亦必须强化成员内在之戒律,才能永续发展并得到社会长期的支持。 

第六:佛教慈善以修身为本。慈善志业必须能引领志工,从行善到善行;志工不只是亲身进入苦难,肤慰苦难,更要“以苦为师”,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各种善行。只有根植于修身的慈善组织,才能真正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才能锲而不舍地发挥救人济世的良能。从慈善入门,进而修身,才是佛教慈善“利他度己”理想的最终实现。

第七:慈善是佛教的修行法门。慈善作为修行的道路,它融通出世间与入世间法。慈善启发人人心中的大爱,以利他为本,以无私付出为志,终达无欲、无憎;则与人、与事圆融无碍,无入而不自得,此即大自由、真解脱。解脱各种欲望的捆绑,心境则廓然澄净。恒持此心境的“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即致于“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之境地。慈善法门正是佛教六度般若的具体实践。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慈济 佛教 法门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