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宗教情感对灵修生活、精神慰籍、心理健康和终级关怀的重要影响,宗教政策与宗教制度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意义、精神心理健康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宗教仪式、宗教信仰、宗教体验、宗教团体、宗教政策和宗教理论始终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是只真正“看不见的手”。总体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团体生活对人类社会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多个方面,一是人们具有更高层次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心理追求,指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二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灵修生活提供丰富多彩营养和原料,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团体为人们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选择提供替代方案,四是宗教信仰和政策为人们预防、治疗、缓解和应对精神心理障碍提供最佳的自我完善服务。
第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模式,这是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与宗教信仰活动互动关系模式中最重要的议题,是本文关注焦点和政策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宗教信仰与精神疾病、心理障碍之间存在多种多样天然的、必然的、内在的、历史性联系,精神障碍、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是宗教信仰与精神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最佳介入点。例如德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克雷丕林(Kraepelin)用“情感萎缩”、“欲望受损”、“道德反常”等概念描述精神分裂症,他首次明确区分双向精神病(或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1886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克拉夫特-埃宾出版《性变态》一书,将多种性倒错行为纳入精神疾病范畴,如人兽性交、粪性淫乐、露阴癖、恋物癖、虐待狂和受虐待狂、异装癖等等。
简言之,宗教信仰与精神心理健康之间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模式是研究的重点。
长期以来,宗教信仰与精神心理健康之间互动关系存在诸多尚未破解和充满争议议题,这些核心争论议题成为理解、观察、分析宗教信仰与精神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视角。需强调的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所限,宗教信仰与精神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尚存诸多未解之谜。首先,为什么人类为了追求安全保障、降低风险、幸福美好生活和预防避免疾病、痛苦困扰,总是祈求神灵赐福、上帝保佑和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而不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多高,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质财富越多和物质生活越好,人们精神心理健康要求越高,原始社会中原始宗教信仰和现代社会中现代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心理健康影响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