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成瘾、药物滥用、吸毒、网络成瘾、酗酒和某些药物成瘾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药物治疗、福音戒毒、心理治疗、替代治疗、认知治疗、行为矫正、家庭治疗和同伴教育。一般来说,药物依赖、网络成瘾和酒精滥用的临床治疗和社会干预效果是乐观和可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好坏主要取决障碍者群体自身意志和生活目标,社会环境和社会干预项目适应性。简言之,药物依赖、网络成瘾和酒精滥用等障碍的认知行为、社会环境和流行文化色彩浓厚。
这些精神障碍和行动障碍的社会建构特色鲜明,反映社会结构变迁和行为模式的基本特征。
四、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与宗教信仰活动关系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宗教信仰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精神心理健康是宗教信仰和灵修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宗教信仰和灵修生活对精神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和决定性影响,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内在联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疾病、伤残、死亡、健康和精神健康始终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如西方原始社会超自然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然主义哲学的医学模式,中世纪基督教认为疾病是天意的惩罚和审判,肉体是堕落的,是上帝的傀儡,因此区分牧师职业和医疗职业,牧师以救治灵魂和灵魂圣洁为己任,医生以治疗肉体痛苦和疾病为己任,形成精神与肉体,唯物与唯心主义二元世界,中国社会传统中医药和易经“阴阳五行说”等。某种意义上说,医学发展史是医学逐渐脱离宗教信仰,成为独立、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历史。简言之,在生物医学模式转型背景下,精神心理健康与宗教信仰活动相互关系模式多种多样。本文简要论述精神心理健康与宗教信仰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基本模式,核心议题和变迁规律。
首先,精神安宁、心理健康既是宗教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宗教信仰追求目标。宗教信仰活动针对和回应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生命和行为就会失去社会意义,丧失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说,宗教信仰在人类原始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两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社会对许多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不甚了解,祖先崇拜、生殖器崇拜、图腾崇拜、巫术巫婆、原始宗教、表演艺术和各种祈福仪式产生。在现代工业社会,在衣食住行和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人类社会重新追求心灵和灵修生活。人生目标、人生哲学、生活意义、生命价值、道德思想、伦理规范和个人修养等日益重要,精神心理世界、价值观念与价值目标、终级目标和理想境界、精神心灵的自由和内心感悟,这些都是灵性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神心理健康、安泰幸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