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僧团制度,「橘逾淮而北为枳」,到了中国以后,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早已建立宗法制度的家族结构。从殷商已见雏型,至周朝而齐备,建立了非常周密的一套宗法世系世袭制度,也就是有关于财产的权利的传承关系,一般来讲,它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而家族中又特别重视嫡长子关系的继承,这样的一种家族和家庭伦理非常强的国度,基本上它是一个父权社会,它崇尚父性的权威,这样的文化当它接触到印度佛教的时候,它虽然接受了佛教缘起的理念,佛教的因缘生法而促成现象界,这样的道理他们接受,佛教不认为有一个创教主可以创造世间,可以对人类施予特殊的恩宠或逞罚,这种无神论的道理他们能够接受。但是佛教就是因为讲缘起论所以它不会产生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它认为一切都是因缘生,所以没有一个人有权力拥有所有的因缘,所以当它的权力变成拥有所有的权力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危机,会因为他的野心或者他的眼光不足导致的错误判断,没有很多因缘激荡去思考一个比较好的政策。有这样的一种佛法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民主的体制。
我想一个教团的体制是跟它的教法有密切关系的。但是中国它可以接受这个教法,等到落实到人的团体的时候,它不太能够完全这样做,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于是在中国的教堂里面它产生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说师徒如父子这样的关系,当然在印度师徒之间也要保持很密切的联系,因为师长必需要教导徒弟,徒弟也有义务要奉伺师长,但是师徒之间除了这层之外,并没有家庭伦理之类的关系,那种比较血浓于水的关系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在中国它就在它的文化影响下,师徒的关系就类似父子,师兄弟的关系就类似兄弟姊妹,无形中它产生不是一种开放性的团体,它会慢慢变成封闭式的团体发展。所以在中国它慢慢产生非常多的子孙庙,它跟十方丛林有别,在中国后来虽然还保留印度僧团的民主精神有几个大的十方丛林,那时的十方丛林大体上还维持着选贤与能的制度,住持的选择有时是大众选,有时是外聘的都有,视情况而定。
但是除了几个大丛林之外,大部分都是子孙庙。子孙庙就是一个师父带领一群徒弟过一个类似家庭的生活,当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这样一种类似家庭伦理移植到佛教之中就是一个佛教很大的痛处。因为其实它已经违反佛教的精神了,佛教处理财产的时候,它是分的很清楚。财产有些叫「四方僧物」,东西南北四方,有些叫做「现前僧物」,有些做叫「个人物」,个人的衣钵总不能跟大家公用,除此之外,比如说人家拿来一篮水果,现前不管是谁来,不一定是住在这里的人,刚好有一个人行脚过来,那它就叫做现前僧的其中之一,那他就有权利接受这些,水果的几分之一。衣食卧具一切都是照现前僧来均分,他绝对没有我是这里剃度的,我是这里的嫡长子的关系,或者我是师父的某某亲信,他是没有这一套的。四方的僧物,比如说不动产,土地房舍,这种他规定都叫做四方僧物,也就是说这种是全佛教公有的财产。它并不是属于在这里蹲点的人的财产,它对于财产的观念就可以看得出是「公的精神」,非封闭式的一种精神。
那现在佛教会沦为很多人批评所谓的「山头」,其实它会因为子孙庙的扩大,如果它不是子孙庙,还保持着开放式的十方精神,那就无所谓山头不山头了。因为山头总是给我们感觉它只是封闭、只是壮大自己的。它跟佛教的其他忧苦是不相关的。它也许指重视它本位的利益如何而已。
我自己的出家经验跟这部份有什么接触呢?以致于我要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种父权社会必定会产生父性的威权心态,所以师长普遍来讲除非有很强的反省精神,否则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很容易希望小孩子呢,晚辈是乖顺的,乖顺的才是好徒弟,好学生,完全采取一种威权的教育。
这种环境中造就出来的,能够乖顺的,当然他在僧团里面会得到比较好的回馈,因为他不忤逆师长的意思。如果总是会有一点意见的,他会被师长当作比较是不受欢迎的人物。当然这里面是不是说有意见的就是对呢,当然我也不觉得。因为他的意见可能是错的。要怎么让一个孩子去成长,也就是说让他了解他的意见哪些是精采的?哪些是错误的?肯定他的精采部分,帮助他去理解错误部分而给他导正。这个其实是师长需要有耐心,需要不用威权心态处置,但是一般,我讲的不但是僧团,一般的传统父母师长也会有这样的观念,就是小孩子就要「有耳无嘴」不要多说话。如果小孩子跟长辈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会跟你去顶撞,或者是忤逆,他的语词都会蛮强的,用这种方式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