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至清四川地方官员与佛教关系述评
2008年10月29日 14:34四川社会科学院  【

文宗太和年间,南诏国曾攻入成都外廓,纵火骇众,石笋街上的福成寺惨遭不幸,高门修廊,委为灰烬。后唐廷命重臣李德裕、段文昌先后镇蜀。太和六年(832),段文昌第二次任西川节度使,自出缗钱30万作重建福成寺的基本金,民众闻讯,“应如决川,乃出囊褚,乃出怀袖”,新寺得以快速完工。

唐朝后期,成都城东南新建宝历寺。“宝历寺者,剑南西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向按:此处漏一“校”字’司徒、中书令,南康王臣皋之所创也。” 皋,即大唐王朝镇守西南21载的名臣韦皋,宝历寺就是他择胜地,捐俸钱,建起来的。不仅如此,在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韦皋主持续修凌云寺大弥佛石像(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效仿开元、天宝年间曾任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捐俸钱20万资助凿刻大佛,自己捐出俸钱50万。韦皋还在四川宏传律宗大师怀素所传的四分律,并推出具体规划:“遂出俸钱缮写《新疏》四十本,兼写《法华经》三十本,命宝园(寺)律大德光翌总而行之。”随后挑选出优秀僧人22名专门学疏传律。

(五)退休官员诚心兴佛

川北三台县北80里香林寺,据传建于东汉嘉平四年,几经兴废,“入明初,仅存殿制。虽香火相承,而槛壁颓敝,无完堵矣。”到了明中期,当地人李清从湖北官职上退休回来,见状捐出自己的积蓄或维修或新修。

天顺癸未(1463),郡人李公名清任楚浏阳县事,谢政归。见此寺将废,恻然动念,尽捐宦囊,鼎新修理。即今大雄殿、左右廊庑、天王等像皆公续也。

被誉为“南充哲人”、明穆宗朝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陈以勤(字逸甫)看不惯权臣倾轧,辞官归里,醉心于家乡的秀山丽水间,又捐出薪水修复唐代著名禅师皓升开创的青居山慈云寺(又名青居寺)“牧牛道场”。他记叙自己的心情:

会隆庆庚午(1570),余谢政归里,幅巾仗策,徜徉于山水间,因慨然以经营为己任。……移旧宇(慈云寺)饬新之。为殿堂五间,次山门、两廊、庖庑略备。其材木工费,皆余捐岁禄助之,以复庄严像。饬令僧圆继住持,稍拓旁壤可耕者若干亩,资其董修。于是,名山胜迹俨复旧观,而来游者咸有所栖托,以遂其穷搜极览之致。

(六)僻野土官世代兴佛

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雅州市天全县在明清时属于蛮地,明时这里设了天全六番招讨司,招讨司的首领——六番招讨使高氏家族是崇佛世家。据明朝人尹东夏记叙,县北五里的云顶山上有座清凉寺,被誉为“高氏家佛堂”,屡经高家世代修缮。

作者: 向世山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