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至清四川地方官员与佛教关系述评
2008年10月29日 14:34四川社会科学院  【

四川佛教的发展、演变等具体的历史脉络语焉不详,特别是四川本土的情况更是空白很多。笔者曾对清朝嘉庆年间编修的《四川通志》中所载自宋至清四川乡镇建寺兴佛的史料作了一次整理,对该志中有关地方官员亲近佛教、信仰佛教的碑记也做了爬疏,今撰成本文,讨论地方官员处理佛教的具体情况和他们的真实心态。

一、崇佛:各级官员的具体表现

如东晋佛教领袖释道安(312-385)所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国家系统内的各级官员也就成了僧人的争取对象。这一努力有了巨大回报:自南北朝至清,绝大多数官员对佛教抱有亲近感,有的还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在嘉庆《四川通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情况。

(一)低级官员热心助佛

在四川境内的历代官员亲近佛教具有广泛性,并不存在级别的差异。先看看低级官员的情况。县令常被称为“九品芝麻官”,处于封建社会官员系统最低一级。清朝康熙年间新津县任知县的常九经对寺庙很关心。康熙五年(1666),重修宋代在县东九莲山上所建寺庙观音寺。康熙六年(1667),重修宋代创建的正觉寺。在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康熙七年(1668),知州张万受对位于州西、建于宋代的龙兴寺进行重修。

绵阳城北天池山麓在唐朝建有寺庙,后改名开元寺,又称水阁院。北宋大观元年(1107)冬,文轸(绵阳人)与表弟朝奉郎李益侯圣举、通直郎李仲侯君宜,往开元寺,观先辈郡守李同叔所建水阁院,北崖观唐时令狐文轨施造经像,极工致。叹其历会昌(841-846)以来渐黯淡,遂醵金彩绘,焕然生色。”“醵金”,就是大家凑钱做事,表达他们亲佛的心意。

明代,彭山县城西30里圣寿寺,县令马训对寺僧不废修行颇为赞赏:“邑令马公训,尝至其寺,见其殿宇、门廊、四舍森然,山水胜丽,而僧徒修行,屡施财而奖劝之。”

(二)中级官员竭力兴佛

昭觉寺是四川名寺,处于成都的北边青龙场。清初战乱,昭觉寺变成灰烬。康熙初年,僧人复建,四川省中高级官员出力良多。“康熙五年(1666),巡抚张德地、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翀霄捐俸重修。知府冀应熊扁(向按:当为匾)书昭觉寺三字。”

宋代四川有许多著名的官员居士。如遂州蓬溪(今四川省蓬溪县)人冯檝是宋政和八(1118)进士,后在禅宗临济宗大慧宗杲处悟心法,自号不动居士。在朝、出外任官都不忘佛教。在川南的泸州城内,为报母恩,他建起了白塔寺(又叫开福寺)七级佛塔(俗称白塔)。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作者: 向世山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