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3:若有所悟的慧锷离船登岸,在普陀山的潮音洞旁搭了一个简易的茅庵,将观音像恭恭敬敬地安放其中,此后,平安无事地回到了日本。那尊只愿留在普陀山,不肯去日本的观音像,被日后的佛教信徒命名为“不肯去观音”,后来,普陀山上一个姓张的岛民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他将自己的房舍施舍出来,修建了普陀山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不肯去观音院”。这个“不肯去观音”的典故,后来被称为“佛选名山”。
戒忍:我们从这段历史上可以看出,普陀山其实早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主持人:对,至少张公就已经信仰观世音菩萨,他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知道观世音菩萨慈悲。
戒忍:对,那么这是一个我们可以作为我们一个资料的证据,另外呢,要比这个慧锷禅师还要早的一个朝鲜人,叫作义湘禅师,他要比慧锷禅师要早两百年前,他就来过普陀山,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会到普陀山来呢,据记载,他是来朝拜观音菩萨的。
主持人:慧锷之前两百年,至少在新罗朝鲜半岛的和尚他们就知道普陀山有观音。
戒忍:那么这位义湘禅师他到普陀山参拜观世音菩萨以后,见到了观世音菩萨,他满心欢喜,所以说他随即就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也在他的国土上找了一块和我们普陀山非常非常相似的地方建筑了寺庙,就是现在韩国的落山寺。
主持人:所以观音菩萨其实早在唐以前,就是中国、朝鲜、日本整个东北亚这样一个广大地区的信众的共同敬仰的一位菩萨。
戒忍:那么是由于这个慧锷禅师,他这个功德,这个因缘,供奉了普陀山,那么我们后来人,是追封为慧锷禅师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从此以后,这个普陀山呢,名声大振。
解说4: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确立,学者为我们解读了它的客观因素。当时的普陀山扼守莲花洋国际水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出入中国的日本和新罗人,大都由此经过,而慧锷乘坐的商船,正是在这里遇到风浪被迫登岸,留下了观音塑像。此后各国商船航行至此,都会稍做停留,候风候潮,向慈悲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出行平安。唐宋两朝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从“不肯去观音院”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里,众多佛教寺院在这里建立起来,普陀山逐步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观音道场。
蒋先生:从经书上,《华严经》当中讲就是普陀山它整个这个形状,它的地理位置,就是这个观音菩萨在印度修道的一个地方,佛教进入到中国以后呢,中国的一些高僧大德,一些信徒,其实都在寻找这么一个,一个地方。
主持人:叫《华严经》里描写的这么一个地方。
蒋先生: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日本和尚最后请观音像留在这里,这好像有偶然性,但是从它的归结来看呢,它其实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