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熙宁三年之后离开京师,举家迁移到中都定居的。宝相寺出土的石匣上铭文只记“中都郭内赵世昌”,没有冠其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事实上,此时的赵世昌充其量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富家翁”而已。
铭文特别提到他的儿子“进士中”和女婿“进士张玮”——“进士出身”已经成为宗室远族延续发达的唯一出路,所以赵世昌极为重视子嗣名禄,就连择婿也选“进士”,并将“进士”这一功名郑重刻在石匣上以示炫耀。
赵世昌作为离开京师不久、藩寄中都的皇族一脉,跋涉六百余里,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这个时间正是赶“清明祭祖”,还有为儿子谋取“荫补”功名的目的。《续资治通鉴》记载,熙宁六年三月,神宗特赐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等近六百人。
赵世昌此次来京师的心情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宫和二王本来对大批宗室被“逐出”京师极为不满,赵世昌等宗室远族的到来又让曹太后唏嘘伤感一番吧。
赵世昌年约四十岁,嘉王赵頵十八岁。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理当受到嘉王赵頵盛情款待。
嘉王宫藏“传国之宝”在京师朝野存在着敏感争议——佛牙供养本是皇帝特权,祭祀乃国之大事,亲王不能僭越。况且,“兄终弟及”在宋朝是有先例的。
《北史》记载:北齐皇侄河间王孝琬不知从哪里得到一颗所谓的“佛牙”,在王府秘室偷偷供养。有人提议奉献给皇帝,孝琬不从。皇帝知道后,让人搜查王府,怀疑孝琬谋反,竟被活活打死嘉王不能毫无顾忌。他初获佛牙宝物的喜悦心情很快被忧惧所替代,他甚至怀疑“政敌”王安石赠送佛牙的居心。这颗自唐历经五代,十五朝帝王供养了近三百年的“传国之宝”,现在成了难以处置的“烫手山芋”。
嘉王当然不敢私自供养佛牙,而是委派外府亲事官孙政妥善保管。宋史记载,神宗病逝后,执政大臣蔡确、邢恕等阴谋策立赵頵做皇帝,而赵頵本人未参与“宫廷政变”,他对帝位没有野心。
赵世昌求佛牙到中都正合情势,他的使命是秘密瘗葬。铭文叙述,赵世昌只是尽心尽力、“非不勤意”,而没有自制“发愿文”。一篇宝相寺瘗葬佛牙铭记,仿佛打开了那卷发黄的《清明上河图》:一派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帝京景象,一位风尘仆仆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一个受两宫太后和当朝皇帝溺爱的小王爷,一群落魄外放、苍凉感伤的宗室远族……遥远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石上。可想见庙堂之上唇枪舌剑的正面交锋,皇宫内室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外戚和重臣微妙的宫廷斗争和宗室帝胄失去特权后凄凉落寞与奋发崛起的复杂心情——如何不让九百年后的今人感慨深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