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的传播
2008年10月16日 18:29佛学研究  【

纵观东南亚华侨华人寺庙,绝大部分为男性华侨华人发起创建,似新加坡万寿山观音堂、菲律宾马尼拉宿燕寺为女性华侨创建者为数极少。至于为建造寺庙而捐款者也绝大部分为男性华侨华人。《印度尼西亚华文铭刻汇编》、《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两书中的资料就很具体 地表明这种情况。《印度尼西亚华文铭刻汇编》所收集的有关寺庙碑记中,有女性捐款者除上述《公建镇元宫观音阁缘碑》外,另一方就是北苏门答腊棉兰清音禅寺中的《新建观音宫题缘碑记》,清音禅寺也是主祀观音。而在《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所列的46方有关庙宇的 碑记中,有女性捐款者除上述两方外,尚有《重新迁建广福古庙捐题工金碑记》、《丁未年重修广福古庙捐签碑记》及《重修大伯公庙碑》三方。在广福古庙中,主神虽为齐天大圣,但陪神也有观音。因此不能不说她们捐款可能也与对观音的虔诚信仰有关。

综观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广大华侨妇女对观音的虔诚崇拜,献地捐款,创建寺庙,又进一步促进了观音信仰传播范围的扩大。

三

观音信仰在被传播到东南亚以后,在促进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兴办各种公益慈善教育事业以及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等方面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一)促进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华侨得不到国内封建政府保护,又面临海外殖民政府欺凌压榨及险恶自然环境的威胁,只好寄希望于神明保佑。由于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性,因而他们也希望得到其保佑,观音信仰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

正如新加坡《建立天福宫碑记》所云:“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此处之“圣母”指天上圣母(又称“妈祖”),而“慈航”即指观音 (因观音又称“慈航大士”,如上述《苏北棉兰辖属浮罗把烟清音禅寺碑记》写道: 张榕轩于“公元一八八六,首倡建造庙宇,供奉慈航大士,同佛取名,故曰观音宫”;又如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中亭供奉观音的庙宇即称慈航庙),因而天福宫正殿奉祀妈祖,殿之后寝堂奉祀观音。可见观音与妈祖等神明信仰在华侨华人奋斗过程中,确实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撑作用。

此外,供奉观音的寺庙也经常成为维系当地华侨社会的纽带,马六甲青云亭即为其中突出代表。17世纪中叶,郑芳扬出任马六甲甲必丹后,为了更好地团结全体华侨,便创建青云亭,供奉观音等神明,既作为祈求保佑及办理华侨丧葬祭奠事宜的场所,又作为华侨活动的中心。历任甲必丹和青云亭主都以青云亭为办公场所,不断为华侨争取应有权益,因而青云亭实际上成了华侨的自治机构,1810年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马六甲最早的华侨会馆——福建 会馆。新加坡早期的天福宫实际上也是闽籍华侨自治团体同乡会的前身,故《建立天福宫碑记》云:“复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为我唐人会馆议事之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还把“议事之所”设在奉祀观音的“后寝堂”。)

1860年新加坡福建会馆成立,办事处也设在天福宫里。缅甸阿瓦观音寺中也“多为华侨用以聚会的客厅”,“具有旅缅云南同乡会馆的作用。”人们不难明白,华侨自治团体同乡会、宗亲会等组织在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而不少此类团体或类似机构却设立在供奉观音的寺庙内,可见观音信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庆祝观音诞辰的各种酬神活动中,华侨华人经常欢宴聚会,交流感情,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加强各乡亲族人内部的团结,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 李天锡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