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台湾佛教各道场拥有高度自主性,谁也不管谁、谁也不受谁来管,各自经营一方信徒、发展各自的事业,所以尽管有数十所佛学院开张,但是都自行其事,并没有统一的教育计划、统一的教材课本,学制不确定、课程漫无系统,端看筹办者个人的想法来设立课程,许多筹办者对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些佛学院开来开去就是那些课,甚至是能请到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老师中途离去,这门课就立即废除,缺乏连贯性,无视或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与吸收能力。
当然,这是因为佛学专业师资有限、能教授的课程有限,但是佛教典籍浩瀚、思想宗派分歧,更相对造成教授完整佛法的困难度。于是即使佛学院的课程计划完善,但往往「事与愿违」
——学期完了接续的不是原计划的课程。结果,学生读了几年书,却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怎能造就出优秀的人材?这也造成佛学院学生的高流动率,中途辍学、转学的所在多有,若干学生读了好几所佛学院还没有拿到文凭。
三、大环境无法配合,无法学以致用
有些学生读了一所又一所佛学院,宁可在佛学院之间「流浪」,原因之一也是「不愿意」回去常住。因为台湾佛教道场多经忏法会、少弘法讲座,许多学生读了几年书,回常住后,也不得不投入道场忙碌的日常事务当中,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日久下来,「菁英也成了庸常」。有些读过佛学院的学生,很难适应常住师长传统的教育方式,而造成师徒之间关系的紧张,其中不少就此离开道场、独住精舍。结果,师长当初一片栽培的美意,落得徒弟不愿回来,或回来后与人众不和谐的「下场」,这真是情何以堪!许多师长因此对佛学院「视若蛇蝎」,再不许徒弟去读佛学院,这也是造成佛学院收不到学生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