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学院教育之反省与前瞻——以佛教弘誓学院为例
2008年09月12日 10:19中国佛学网  【

为造就人材而办学,是所有佛学院的办学目的,可是「为谁」而办?这就有问题了。在台湾佛教,没有理想的十方丛林,大都是师徒相承如家庭般的「子孙庙」,为了「自己的道场」着想,一方面为增加人众、吸纳人材,以办学之名引来青年僧俗,毕业时部分学僧便会成为此寺院的子孙;另一方面,办学院也可避免寺内青年的外流,免得子弟去别处求学后就「见异思迁」,成为别人的徒弟、其它道场的人手;当然,自己的子弟也是要栽培教育的。于是,凡有一点力量的寺院无不设法办学,结果,所有的佛学院无不是某一佛教道场或寺院的私设机构。

本来,僧伽蓝属于四方僧物,非一寺之私产;佛学院应该是佛教的「公器」,为法为教栽培僧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寺院为了道场的维持与未来发展,多不愿意把徒弟往外送,却都希望别人把徒弟送到我这里来,也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然结果就是:学生的来源成为问题。再者,一般信徒愿意出功德建寺塑像、诵经拜忏,却不愿出钱供僧办教育,必得自行另寻财源来维持学院开销。如此学生、经费来源不易筹措,因此绝大多数佛学院规模都很小,水平不高,参差不齐,时停时办。有些一年一届,有些是上一届毕业才收下一届,有些则「景气好」才开班授课、毫无章法。

另外,佛学院还肩负有「度人出家」(特别是年轻人)的使命,因此大都是僧俗兼收、免费供应食宿,为吸引学生、让学生安心求学,还比照一般大学设置奖学津贴。最多的每月奖励每名研究生六千元台币,其次是五千元津贴。这对学生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一般而言,津贴数目之多寡在各寺院之间颇有差异,而且对待常住众与参学众之间也有所差别。

由于办学的道场或寺院,办学的基本动机,常是为自己的道场做打算,栽培属于自己的、或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徒孙,这就注定了它无法大规模发展的命运。因为佛学院基本上成为某一道场的「私塾」,单凭一间寺院的能力,很难办好一所教育机构,无论就财力、物力、人力、技术、师资上,都是非常困难。这便是当前台湾佛学院教育的基本难局。

二、缺乏明确、崇高的办学理念

作者: 释传法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