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宗教与中华武术
2007年10月31日 09:45中国宗教网  【
相关标签

炼气讲究姿势、调息、运气,是在佛教禅功基础上吸收道教及民间气功而形成的武术内劲气功。《少林内功绝技》一书介绍的内功,即是打坐,坐定排浊之后,意守丹田,或数息、调息,摄心入定。这是佛教一般的禅定法。另外,少林诸派拳法的内功,均以马步站桩为先,以四肢运动为次。站桩时身体摆成固定姿势,气沉丹田,调息运气,精神专注不散,这也是一种站式的、以练筋力为主要目标的禅定。

养气属心意的锻炼。少林拳十分重视心意的锻炼,以禅的调心法为炼心法则。佛门武僧教人修炼内功,注重养气调心,以心意的持守为要诀。尤其强调锻炼心意、参透禅机。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清末南方武术名家李镜源曾记录寺僧传授学习技击的心要:(l) 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 (2) 欲学技击先学调息(数息),即不动心之道。(3) 欲学技击先学勘破生死,证悟本心。这三条心要实是禅定的精髓。

由此可见,中华武术的重要代表少林武术的发展、繁荣与佛教禅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甚至可以说,佛教禅学思想是少林武术生养之根底。

二、道教与中华武术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中国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为基础,以先秦道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以追求长生久视为目的的宗教。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提倡“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便可以长生不死。道教主张“乐生、重生”,强调“仙道贵生”,鼓励人们追求长寿成仙的方法。千百年来,无数道教徒怀着长生成仙的信仰和热忱,积极探索,汲取各类修炼方术,积累并完善了大量与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有关的实践方法。《道藏》中有关气功和导引健身的专著不下两千卷。

道教气功门类众多,既有守一、存思、行气、内丹等静功,又有导引、按摩等动功,许多炼养方法都被融入到中华武术体系之中。隋唐至近代由导引、内丹衍化派生出来的八段锦、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等都蕴含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内容。道教武术在理论上突出道家之“道”,在道功道术上注重导引养生方术,形成了以术养道、以武演道的发展轨迹。道教武术风格上具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刚柔相济、避实击虚、圆转灵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道教无为、贵柔、主静、虚灵等精神气质。可见,中华武术深受道家哲学和道教理论的影响。

在中华武术各种拳法中,以太极拳最为集中体现了道教的哲理精神。道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为用,提倡无为、尚静、阴阳以及炼精、炼气、炼神等思想,这些理论逐渐融入到太极拳的血液中,成为太极拳的独特文化思想特征。道教中的“气论”对中华武学也有很深的影响。“气”被视为武术的根本,武术的种种外在表现,如武术功能、武术神韵等,均为“气”的体现。

《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写道:“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气。”提出习练太极拳要注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王宗岳太极拳论》着重提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气的总体要求。可以说,太极拳吸收了许多道教的修行功法。道教武功(特别是内家拳)强调以道御气,以德养性;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口诀的理论依据即是道教哲学提倡的无为、主静、抱一、守朴。

作者: 熊华 施东颖   编辑: 薛斐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