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宗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禅宗在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儒者士大夫的欢迎和强有力的支持,也得到普通民众的支持,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 禅宗与儒者士大夫
禅宗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唐代是得到各地节度使(藩镇)、中央委派的流动性的观察使、州刺史为首的地方军政官员的支持,五代时得到某些割据王国的优遇。这些人以儒者为主体,也就是古代所谓的“士大夫”(官僚)阶层。
他们为什么对禅宗怀有那样的热情?概括地说,禅宗强调的世与出世不二、“即心是佛”和佛在众生之中的思想;说法中贯彻的理事、体用圆融的玄学思维和富有机辩的论禅方式;寄修行于日常生活的简易要求;丛林运营井然有条,崇尚自然的情趣等,都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收力,容易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至于禅宗寺院所具有地方文化中心的功能,很多禅僧具有的较高文化素养,禅僧行脚游方在各地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禅僧在说法中标榜的“无念”、“无求”和淡泊名利的理念,都可以在具有不同身份和阅历的士大夫中引发兴趣。
在儒者士大夫中,有的人与禅僧密切交游,听他们谈禅说法;有的人礼禅僧为师,亲自参禅问道;甚至也有人干脆放弃仕进道路,不求“选官”而去“选佛”,效仿禅僧出家过丛林生活。
(二) 禅宗与普通民众
禅宗以大乘的佛性论作为修行解脱论的重要基础。为使一般人容易接受,禅师在传法中经常将佛性称之为自性、本性、本心、心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即心是佛”。这也就意味着包括普通的民众在内的任何人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后皆能成佛。在这种思想的深处,蕴含着对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视;是对一切生命的主体性、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尊重。这是禅宗得到民众支持,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禅宗石头法系、马祖法系的很多禅僧坚持走山林佛教的道路,在所在的山林之处垦荒种植,作为寺院生活的重要来源,而自从百丈怀海制定《禅门规式》后,提倡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不仅可以密切禅僧与周围农民的关系,自然也可减轻周围民众的供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