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清帝国,两代帝王,两位亲王,四位高僧,百名官员,千名工匠,打造雕版汉文大藏经最后的华章。724函,7169卷,79036块经版,历二百七十多年世事沧桑,至今犹存69410块经版,这些弥漫着历史气息的厚重经版向今人诉说着佛法弘传的耀世辉煌。值此《清敕修大藏经》(又名《乾隆大藏经》)保护重刷之际,凤凰网华人佛教与您一起,走进大藏经,近距离感受国宝重刷的每一个瞬间,共同见证三百年来的又一次难得的盛举。让我们一起注目国宝,凝神静气,用虔诚的心,触摸稀世重宝,感沐瀚海佛光。
导读:大清帝国,两代帝王,两位亲王,四位高僧,百名官员,千名工匠,打造雕版汉文大藏经最后的华章。724函,7169卷,79036块经版,历二百七十多年世事沧桑,至今犹存69410块经版,这些弥漫着历史气息的厚重经版向今人诉说着佛法弘传的耀世辉煌。值此《清敕修大藏经》(又名《乾隆大藏经》)保护重刷之际,凤凰网华人佛教与您一起,走进大藏经,近距离感受国宝重刷的每一个瞬间,共同见证三百年来的又一次难得的盛举。让我们一起注目国宝,凝神静气,用虔诚的心,触摸稀世重宝,感沐瀚海佛光。 龙藏修复基地揭面纱 全部修复尚需10年
|
出生在故宫武英殿,成长在北京的柏林寺,辗转在房山的云居寺、十三陵文物库房寄居,最后入藏首都博物馆,饱经270余年风霜的《龙藏》结束了“漂泊”生涯,不仅有了量身定制的文物库房,而且破旧的经版集体“洗澡”除尘,残缺不全的经版也将陆续补全。2012年2月28日,经版修复现场首次对媒体开放。整个修复过程大约还需要历时8至10年时间。[详细]
此次重刷《乾隆大藏经》为在刷印过程中既能保证经版文物的安全又能高质量的完成刷印出版工作,需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经版安保措施;而在装帧过程中,此次出版发行《清敕修大藏经》的装帧全部按照故宫旧藏乾隆印本的传统工艺做法进行装帧。制作过程,严格按照手工制作程序制作,在选纸,选料方面也有严格的制度,确保此次的《乾隆大藏经》拔拥有较高品质。[详细]
建立《清敕修大藏经》经版数字化科学档案,是藏经保护项目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清敕修大藏经》经版是我国仅存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汉文大藏经木质经版,是国家重要历史文物。这部大藏经自诞生至今从没有过完整、系统的档案,能查阅到的刷印记录也很有限,数字化管理很有必要。建立经版的数字化科学档案,是要将大藏经版的所有信息收集、整理、编目,存储。[详细]
《清敕修大藏经》项目中,经版的科学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鉴于大藏经经版需保护、修复的经版数量众多且保护、修复的内容纷繁复杂的特点。这项的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委托国内专业科研机构制定经版保护、修复的规划和方案;第二,制定经版日常观测、养护制度。[详细]
文物出版社的孙关根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徐自强先生的介绍下,萌发了重印经书的想法。1987年2月,文物出版社主动和智化寺联系,计划利用龙藏经版重新印刷经书。智化寺里,经版堆积存放占据了各个大殿。[详细]
这些《乾隆大藏经》经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都是精挑细选的梨木。梨木因为质地坚硬细腻、不易变形,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平面木雕工艺首选的雕刻材料。《乾隆大藏经》因为是皇家出资,用料更为讲究。[详细]
清雍、干二朝初刻清藏时使用的是产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的梨木作为经版的原料,而且对于每块经版选材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独版、版面上没有疤痕、肿疖。每块经版的规格均为宽75cm高28cm厚5cm。[详细]
《清敕修大藏经》初印本和历朝印本的刷印总量不足200部,分别收藏于全国各地寺院,或其他收藏机构。经考查,《清敕修大藏经》现存的各种印本均不完整,或缺函数、或缺册数。[详细]
《清敕修大藏经》经版的镌刻依惯例是按千字文的排列依次刻制而成,其编号、分类井井有条,排列有序。经版清理前,存放在市郊的临时库房内,近8万块经版的存放状态为松散堆放、杂乱无序。[详细]
藏经馆由官员和僧人共133人组成:官员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任“总理藏经馆事务”,工布查等3人任“校阅官”,赫德等9人任“监督”,九龄等64人任“监造”。 [详细]
始刻于北宋,983年完成雕版。首刻全藏印本曾于984年传入日本。此后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现存的数卷为开宝年间雕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刷印,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 [详细]
或称《契丹藏》,长期隐秘不传,成中国印刷史上的一空白点。1974年,山西应县辽代佛宫寺释迦塔内释迦塑像中发现共有两部,一部是大字疏朗的卷轴本,一部是小字密行、刻印精巧、不满千册的小字本。 [详细]
点校严谨,刻工精良,惜乎1408年蒋山寺火灾,板片毁于一旦。因该藏存世仅十年,传世印本极为罕见。所幸四川乃天府之国,竟有此福报,藏得此藏一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方广昌先生称之为仅存之孤本。[详细]
又名《再刻南藏》、《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始刻于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完成于永乐十五年(1417)。参与者有居敬、善启等。刻藏的地点和经版收藏处在南京大报恩寺。此藏至明末清初仍在印行。[详细]
又名《北藏》。官版。刻藏的地点在北京,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祝崇寺内的汉经厂,成于1410年-1419年。在南、北两藏中,它更具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永乐南藏的印刷则较为容易,一般信众也可出资印经。 [详细]
《元官藏》的刊造是在卜答失里为皇太后及太皇太后期间,由徽政院主持完成的。刊藏发起人是这位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她发愿印施三十部新刊官版大藏经。刊藏时间约在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前后。[详细]
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在义理性、信仰性等大藏经的两种传统的功能外,应该为新编的大藏经赋予一种新的功能,即备查性。不仅整理保存古代的资料,还要保存今人一切有价值的新资料,成为佛教资料的总汇。 [详细]
对于当今汉文大藏经的整理和传译有如下实操性建议:所有经典按照大藏经目录体系和刊刻时代进行统一性编目,重新做出电子版。选出最优的本子,组织国内能从事佛经白话传译工作的人才,进行白话传译。[详细]
大藏经卷帙浩繁,大藏经的整理保护事业离不开各国、各地区政府的支持。这不是一、二年的事,需要做好长时间来做的思想准备,需要整合各国佛教高僧、大德、善知识及专业人才的力量,全力作好。[详细]
历史上的诸版大藏经的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我国第一步刻本大藏经《开宝藏》原藏近7000卷,现只有14卷发现,研究虽有相当进展,但认识分歧较大,依然期待新资料的发现。电子化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详细]
以李家振先生为创办人的民间佛教文化组织“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在与上海龙华古寺的合作中,《赵城藏》项目首次将中国古版大藏经制作成电子文本,这弥补了大陆佛教大藏经电子化空白。[详细]
电子大藏经面对时代变迁和文化潮流,需要增加现代版的书籍光碟,不断更新旧版程式,增加学术丛书类,开发新程式的功能,让佛法走入资讯的第三度空间。让佛教的经典,走入数位化,再创新的编纂格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