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台湾寺院的兴建
2008年10月13日 10:41香港宝莲禅寺  【
相关标签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清朝统一台湾,第二年四月,将承天府更名为台湾府,府下分设台湾、凤山及诸罗三县,藉资统辖。另在澎湖设置巡检司(视察司),自此,台澎均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厦门道。清朝订下这样的新政策来统治台湾,佛教也随着逐渐传播开来。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南名士李茂春的隐居之所梦蝶园改为法华寺,当时的知事蒋毓英就将梦蝶园后面的空地捐给这座寺院。

之后,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官孟太志捐款兴建黄檗寺,就这样,各地陆续盖了许多寺院。刘枝万的论文《清代台湾之寺庙》中指出:有清一代,台湾境内建了纯佛教寺院约102座。斋教(在家佛教的一种)所设的斋堂(等于寺院)似乎尚不包括在内。102座寺院中,多以观音寺(或观音宫、观音庙、观音亭等名称)为其名称,约有55座以上。这种情况充分反映着当时台湾的观音信仰是如何地盛行,这可能是因为能够急速地实现民众现世利益愿望的是观音,所以观音信仰会如此迅速地普及。

综观台湾的寺院,即可对当时观音信仰之盛一目了然,而且多数寺庙是向里(乡)民或地方上的士绅募捐而建成的。观音信仰的普遍,显示着当时社会心理之所趋,在于寻求苦难的解脱,也反映着大多数人心里的不安,观音信仰实乃他们精神之所依。依上述的情况看来,也意味着当时佛教信仰已普及到全台湾各地了。除了前述的观音寺之外,现特列出几座颇具影响力的寺院于下。这些寺院正是后来台湾佛教的中心,时至今日,仍然不可忽视其重要性。首先还是从台南先开始。

(1)开元寺

此寺建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当初叫做海会寺,据高拱干《台湾府志》的记载,此寺的建地原为郑成功的别馆。台湾隶属于清朝后,总镇王化行与台厦道王效宗将郑氏别馆改建为寺,命名为海会寺。今根据其后史书的记录,添加下列三项变革的经过:1750年(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迁寺至此地,改名为榴禅;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提倡改建,陈朝梁负责施工;1796年(嘉庆元年),提督哈当阿予以改建之,同时改寺名为海靖,后亦称开元寺。据说开元这个寺名很可能是嘉庆年间大改建时所定,此寺至今仍为台湾最大的古刹。

(2)竹溪寺

若以寺基之始而言,这乃是台湾最古的寺院。但若依王必昌的《台湾县志》(1752,乾隆十七年)所云,则此竹溪寺系建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此外,尚有建于1683年之说(请参照《台湾一统志》及《台湾通史》)。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地方人士蔡和生曾加以重修,1796年(嘉庆元年),再由黄钟岳及吴邦杰重加修筑,遂具现在之规模。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张曼涛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