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八月,郑克塽降清,于是台湾成为清朝版图,海禁解除后,佛教随之流入。靖海将军施琅就营靖王府邸改建天后宫。郑氏部将,义不帝胡,并藉佛教之名,不少人潜身为僧者,并在暗中窥复明室,加以清室攻台之败将,亦多剃发为僧。
海会寺原为北园别馆,为郑经之母董氏养老之所,入清后曾荒置。康熙二十九年台湾总兵王化行,台厦道王效宗等“因其故址建为寺宇佛像最胜,住僧云集”。据王化行所撰《始建海会寺记》:台湾版图新辟─惟少一梵剎福佑海天。附郭大桥头有废舍一所……始于庚午八月七日,成于明年四月八日,名约海会。道场丕建,法筵宏开。瞻妙相之庄严,雷音寺见于东土;听法虽大,王法卫之……故凡天下梵剎,皆赖士夫护持。后之游于此宦于此者,肯一瞻礼,悉皆龙华会上人。少存菩提心,即见金刚力;其造福于海邦,岂有量哉?
康熙三十三年僧树璧奉妈祖神像至笨港,三十九年建笨港天妃庙,这是八掌溪以北最早的寺庙。康熙五十一年通事赖科鸠合民番兴建淡水甘豆门(关渡)天妃庙,五十四年重建,易茅以瓦,知县周钟瑄颜其庙曰“灵山”,是浊水溪以北最早的寺庙。前者为佛教僧侣所建;后者为先住民与汉移民合建,初期由庙祝林助主持,后来改由临济宗僧石兴主持,是后经六代出家众、四代在家众相继主持,前后两百一十年,近年则由信徒管理。
诸罗县辖区最早的佛寺是郑氏时代陈永华营建的龙湖岩观音寺。设县后,僧德功得候补通判何廷凤捐地,康熙三十七年在碱水港募建一座观音寺。据康熙五十六年篡修《诸罗县志》所载,诸罗县辖下共有寺庙十四座,其中有四座观音寺,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六。而康熙五十二年建于今嘉义市内的关帝庙也是前祀关帝,后祀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