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方田:按说可以吃的,比如在蒙古,在西藏,他整个的生活环境全是肉食,没有素食,大家都是吃肉的,所以应该说素食与佛教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但是中国从梁武帝开始,他致一个戒断酒肉书,从那开始素食的传统,那么,应该说将近2000年以来,中国汉传的出家人,一直是僧装、独身、素食,这样一个成为咱们中国汉传寺庙,汉传佛教的一个戒律吧,形成一个习惯了。
我们坚持,所谓出家人坚持素食的这是必然的。否则的话,会对佛教有一个不好的影响。但是作为在家的居士来说,你吃素也好,如果你受了这个戒了,比如说我不杀生,我怎么样,怎么样。你受什么戒,你遵守什么戒,其他的不要特别的执着。特别是你作为一个居士,你一定要随顺众生,你一定要跟家庭,跟社会,跟其他的人,非常非常的融洽,你不能够执着于自己的东西而不计其他,所以,如果说你因为信佛,你干涉了别人,你等于对别人不尊重,而且你一定使别人很不欢喜,这样的话对佛教,其实就是对佛教本身有一定的影响。
主持人:没错。
华方田:所以,任何一个居士,你在任何一个环境中,你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法师在回答这样一个素食问题的时候,他说得非常好。就是说你可以非常方便的,非常灵活的,别人吃你必须尊重别人,你可以慢慢地通过你的智慧,通过你的这样一个做法去影响他,但是你必须去遵守这样一个选择。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话的主题是佛性、人性和德性,那么就请两位老师把有关佛性、人性和德性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给我们的网友做一个介绍。
华方田:佛性、人性、德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首先谈佛性。佛性,我们在佛经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称谓或者说名称,也可以叫如来藏,也可以叫般若,又可以叫无住,实际、首愣严、首愣严三昧等等很多的说法,其实都是佛性这样一个名词。佛,当然大家都知道就是觉悟的意思,性是种子,按照我们世俗的话来说,所谓的佛性就是指众生觉悟成佛的可能性,或者说他内在的一个根据,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能够成佛?那就是因为他有佛性。
所谓的人性呢,那就是指人的本性,至于说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最根本的那个品性。这个在中国古典里面也有很多的说法,你比如说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就是人。《大学》里面就叫明德,所谓的明明德,那么什么叫明呢?就是良知。那么关于的本性是什么呢?是善的还是恶的?刚才法师也说了,孟子最先提出来的,就是人性善论。荀子是人性恶论,那么(告子)他主要说的是善恶混。但是我认为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到的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提法,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就是善恶无计,就跟佛教的一个说法,他无所谓善恶,人性一开始就象一张白纸,这是我对孔子的关于这个人性善恶的一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