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范围与佛教慈善政策
2008年11月19日 15:37凤凰网华人佛教  【

五、佛教慈善事业与佛教慈善政策框架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执政理念、发展哲学与发展模式发生革命性和结构性转变,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议题,政府、市场、民间社会和第三部门三足鼎立现代化结构格局形成,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政方针,预示中国宗教慈善公益时代来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处境与欧美国家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截然不同,欧美国家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是在个人和家庭自助服务,社区、群体和行业互助服务发展同时发展起来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多种多样宗教慈善服务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奠定多方面基础。与此相反,中国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是在自助服务、互助服务、市场就业服务、单位服务、国家福利、法定服务和社会保护体系相互交织、同时并存的宏观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的。这种宏观社会背景与社会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政策目标,而且影响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范围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资金来源和总体发展模式。这意味中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和政策框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回应中国社会需要。

中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框架应放在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中统筹考虑,而不应放在国家宏观宗教政策框架和政府日常宗教管理工作框架中考虑,推动宗教事业和宗教政策结构转型,由纯粹宗教政策与宗教管理转变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明确规定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性质”,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政策是相对经济政策而言的,是现代社会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政策框架主要由社会保障、教育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和卫生政策组成。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宗教政策和社区发展政策等。实际上,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社会政策框架反映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从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性质角度看,社会福利服务主要划分为非正式和法定正式服务两大类,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既可以归属于非正式福利服务体系,又可以归属于正式和法定福利服务,总体来说,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是政府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补充和配角,而不是主要的角色。在这种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和宏观福利制度背景下,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大有可为,前途无量。

首先,在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所属单位中建立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专业委员会一类全国性专业组织,将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关心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专业人士联合起来,为全国各类专业人员和志愿人员提供交流沟通、合作和社会服务平台,为中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组织性保障,通过专业组织建设推进佛教慈善事业。

其次,适应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客观需要,在全国佛教系统院校和寺庙中选拔少数优秀人才,尽快在北京举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高级培训班,培养发展佛教慈善事业的种子和高级人才,加快推进佛教慈善事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鼓励佛教系统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国家资格考试和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培养一批来源和扎根佛教系统内部,留得住和用得起,通晓佛教理论与社会服务基本理论,能够直接为弱势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和社会保护的“宗教社会工作者”。

作者: 刘继同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