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佛教月报》创刊,这是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佛教月刊。
1918年夏,太虚在上海创办觉社,十月十日发行《觉社丛书》,《觉社丛书》也是佛教刊物,不过是以丛书形式出版,三个月出一期,类似于现在的季刊,自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创刊,至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共发行五期,后改《觉社》季刊为《海潮音》月刊。
《海潮音》刊物在我国佛教文化的宣传与普及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海潮音》创刊于1920年,至1949年出版了352期。它由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重要人物、中国近代佛学集大成者太虚法师创办。在长达30年的历史中,《海潮音》比较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的改革历程和发展状况。它所刊发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著述,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今天都有很大影响。《海潮音》的历史文献,今天仍被学者引用。
该时期除了《海潮音》等期刊以外,还有《新佛教》等杂志的创刊。
由于《海潮音》等一批佛教刊物的带动,从二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佛教杂志进入了一个创办发行的高潮。台湾著名学者释东初法师曾在其著的《中国佛教近代史》中谈到本世纪上半叶佛教出版物情况时说:“我国佛教发行各种刊物,首推民国元年之《佛学丛报》,而历史悠久者,则为《海潮音》月刊,已有五十五年之历史 。此外年刊、季刊、月刊、半月刊、周刊、日报,全国各省各县不下数百种(据日人考据多达三四百余种)……。” (释东初著《中国近代佛教史》第237页—238页。台湾东初出版社,1978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南方的一些省份也纷纷创办佛教刊物,《人海灯》期刊的创立也是如此。
二、厦门时期的《人海灯》
一九二七年春,太虚大师应福建厦门南普陀寺之请,出任住持,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夏天,佛学院闹学潮,院务停顿。大师乃函召芝峰法师赴厦门,整顿佛学院,继之大醒法师也奉大师之命到了佛学院,由大醒法师任佛学院事务主任,兼代理院长,芝峰任教务主任,二人同时兼任南普陀寺监院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