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们还拒用“佛教”一词,而代之以“佛法”。
佛化新青年的导师、深思熟虑的太虚则不像他的弟子那么偏激,他出面解释弟子们的“佛教非宗教论”其实是指佛教并非迷信的有神教。他论述说:“迷信的宗教,是人人唤惯的。试思现在是科学发达的时候,专尚物质文明,无论什么必须考验其有否真凭实据之存在。所以因神而设及不可审实的宗教均难存立。”但佛教并非因神而设,佛祖释迦牟尼只是“生于人世之一有情,而非所谓神秘之神道类。不过人格伟大、智慧圆满、道德超拔、慈悲深厚之一人”。他之所以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和科学家因发现事物的定理而被人们赞扬是一个道理,因此说佛教是无造物主无灵魂说的无神宗教。总之,“余之所取于佛教者,乃佛教之最上层究竟义耳。若通盘论之佛教,实兼有多神一神无神之性质者也。设但就佛教之最上层乘与究竟义而论,实不可以寻常之宗教性质限之。其发挥无神之真理,最为透彻”。太虚之意总结起来即为:从整体上讲,佛教是集多神论、一神论、无神论于一体的宗教;从根本理论上讲,佛教又非一般的迷信的有神教。以后,他又补充道:“从贯通方面说,则可云佛法为融贯科学哲学的宗教。”
在我们看来,佛化新青年的主张有些失之于偏颇,因为一则佛教是否宗教的问题很难靠定义来辨清,二则佛化新青年在对比两者的实际内容时,是以部分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为唯一标准的宗教的,这就以偏概全,不科学了。其实,从定义上讲,宗教直到今天也没有世人公认的标准定义,因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自产生后就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各种宗教于此多不能免,以某一种特定阶段的意义作为宗教的确定定义是不恰当的。暂置难以确定的宗教权威定义——它应能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宗教的共有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不论,从宗教的实质内容看,它似应包括以下几点:精神安慰与信仰;生命不息论;相信权威的超自然体的存在及与现实世界、生灵的联系(多为支配性质),并对其诚服致敬。它既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式,又是一种社会力量、社会实体,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佛教具备宗教的各项实质内容和特征,因此它是宗教,而且是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