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影响──海峡两岸佛教学术研讨会议主题演说
2008年07月15日 11:09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

印度佛教的最殊胜处,是中期大乘,伟大的论师辈出,从竺法护、鸠摩罗什等东来,法显、玄奘、义净等西去求法归国(265~713年),大约四百四十年之间,是中国佛教的成长至成熟期,也是印度大乘空有二系龙象人才辈出的时代。例如空系的中观学,有龙树、提婆、罗侯罗、跋陀罗、婆薮、青目、僧护、至佛护及清辩而成立中观派之后,即与密教会流,包括月称、寂天、寂护、莲华戒等。再如有宗的唯识学,则有弥勒、无着、世亲、护法、安慧、陈那、难陀、法称、戒贤而传至中国的玄奘。这些大师们,都有极高度的智辩学问,所撰的论著非常丰富,其中除了几部论著如月称、寂天、法称等较晚出生的大师著作,较少译成汉文而译成了藏文之外,大都皆可于汉译的典籍中找到。老实说,唯有这一阶段的大乘佛教,是纯粹的佛教,所以太虚大师说:“三时之中,最能表明完全佛教之精神者,即第二时。”[4]到了第八世纪以后的晚期大乘,为迎合印度教的冲击而不得不接受了许多外教的东西,因而形成了左道密教,此在藏地也可以传持,在汉文化中则不容易生存了。印度密教依靠偏安南印度的婆罗王朝五百年,由顶盛而至衰亡,到十二世纪末,佛教便在印度境内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流传了一千七百年,由于不再能够为印度社会提供新的文化契机,终因老化而至衰亡。可是对于东南亚及东北亚诸国,佛教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文化;南亚诸国及西藏地区,除了佛教文化,只有土著的原始宗教,而且唯有佛教文化,才能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伦理道德,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汉地,虽然已有儒道两家极高度的文化背景,不过佛教的传入,不仅没有损害到本土文化,反而滋养了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非但没有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而消失,反而由于儒道文化的激扬,而获得了新生命,成为中国汉文化中的三大主流之一。它的成就以及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力,不用说超过了道家,甚至有些地方也超过了儒家。三大主流文化随着政治力的扩展及经济贸易的交往,不仅同化了许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随着外交官、商人、联姻等关系以及僧侣的旅行、求法、游化,而输出到毗邻的几个国家或地区。至于道家,特别是道教,就不像儒、佛两家那样受到韩日等国的重视。

由于汉传佛教伴着汉文化的成长而成长,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而传播,它已不是印度佛教,而是地道的中国佛教,它虽没有否定印度佛教是其源头的母体,但已完全能够独立,不像藏传佛教,老是觉得还保留着一根印度的脐带。虽然藏传佛教之中,也有若干汉传佛教的成份,但他们总认为印度晚期的密教才是最究竟的,纵然佛教在印度已经灭亡了约八百年,今天尚有这一种情结遗留在藏人的意识之中。因此,谈起藏传佛教,大概会予人就是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的印象。若谈起汉传佛教,便代表着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也代表着北传佛教,其实,藏传佛教也是中国北传佛教的另一系统。

汉传佛教,虽经过约一千年的翻译,才由于印度佛教的灭亡而终止了译经事业,但是汉传佛教的成长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之间,汉传佛教的成熟是在隋代及至中唐期间,所谓中国佛教的大乘八宗,都是在成熟期中形成的。

(1)隋代的智顗(538~597年)开创天台宗。

(2)吉藏(549~623年)开创三论宗。

(3)隋唐之间的道绰(562~645年)及善导(617~681年)开创了净土宗。

(4)唐初的道宣(569~667年)开创了四分律宗。

作者: 释圣严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