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佛学研究与佛学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2008年06月27日 09:36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研究所  【

不过,在国际研究成果的汲取及国际佛学生态的关怀方面,愿意注意的人还是不多。此外,也许是限于经济条件或其它原因,大陆的研究机构,对于为数甚多的日文佛学工具书似是不甚措意。自十九世纪以来,日文佛学工具书至少出版过六百种以上。其中《望月佛教大辞典》、《梵和大辞典》、《世界宗教大事典》、《佛书解说大辞典》、《佛教语大辞典》、《大藏经全书解说大事典》、《大正藏辞典》……等,都是对研究工作甚有帮助的工具书,如果不能应用或不愿应用,是颇为可惜的。

四、前瞻与愿景

此上所述,是我对海峡两岸佛学研究或佛教教育的若干考察。此下则拟对未来两岸的佛学教育与研究提出若干建言及愿景,以就教于专家。

(一) 吸收十九世纪以来的佛学研究成果

十九世纪以来,自欧洲影响及于日本、美国的佛学研究方法,在文献学(原典的校勘、整理、翻译、诠释)方面,在佛教语言(梵、巴、藏)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在佛教历史的考订与解释方面,在汲取社会科学、哲学、宗教学等研究方法进入佛学研究领域的方法学方面,在大藏经的整理方面,在工具书的编订方面……都有迈越前人的卓越成果。

一个现代的佛学研究者如果完全不应用这些成果,而只是依据汉译的若干经文去依文解义一番,这就像现代人煮菜时不用电炉、瓦斯炉或微波炉,而只是辛苦地钻木取火一般,是耗时耗力而成果不彰的。

(二) 信仰式的佛学研究者,应该精研若干论典

这是专指佛学院所的学员而言。这类研究者以信仰为研究佛学的出发点,将来可能成为引导他人信仰弘法师。因此,他们对佛法的理解,便不能散漫失序、毫无思想体系。而要建立思想的最佳方法,便是精读、熟读古代大德的重要论典,如:《俱舍论》、《摄大乘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书。当然,能精读《大毘婆沙论》与《瑜伽师地论》尤佳。将古代论师所建构的佛教思想体系涵容于内心,对于日后探讨佛法大义、诠释修行层次、或引导他人趋入佛法等,都有极大裨益。

当然,佛学要典多如牛毛,重要典籍决不止此而已。问题是人生之时间有限,现代人之外务与外学又较古人驳杂甚多。因此,精读书目如果开列太多,则现代人必罕有能卒读者。因此仅列上述诸论。至于其它重要佛书之须略读或精读,自可再依个人须要或兴趣加以订定。

二十世纪佛学名家吕澄曾为支那内学院订出“内院佛学五科讲习”之书目,共计五十部书[6]。衡诸现代年青人的程度与毅力,恐怕少有人能卒读此数者。古代西藏格鲁派必修五部大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其中书目容或可以再议,但是只选五部大论,便让人觉得较易毕业而不至徒然“仰之弥高”。

(三) 两岸佛学界应共同戮力建构一座“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以为全世界研究汉藏二系佛学的基地。

这是笔者多年来的构想之一。多年来,学界对此一构想,呼应者少。时至今日,抛开政治意识不谈,其它条件其实已愈来愈臻成熟。这一构想的愿景略如下列:

作者: 蓝吉富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