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出路问题
佛教学者的出路也是一大问题。研究佛学的专业人士毕业之后如何谋职才能继续其研究工作,这是一大考验,如果一个撰写佛学博硕士论文而获得学位的研究者,在毕业后不能取得与研究工作相配合的职业,则此一人才往往会随之而终止其研究生涯。而悲哀的是,台湾的职场上(如大学教职),能配合佛学研究的职位并不多。因此,以撰写佛学论文而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毕业后因为工作而改变研究方向的人也并不罕见,至于硕士级毕业生的这种类似遭遇,则更是所在多有。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一九九三年所作的综合检讨。从当时到今年(二○○一),时间又经过八年。这八年的时间里,台湾佛学界的发展特质,有下列几点值得补充说明:
(一) 学术工具
在工具书方面,新书《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澄佛学辞典》、《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佛教哲学大辞典》等部。此外电子佛典应用之风气也逐渐兴盛,除了上网查索数据之外,光盘片的应用(如《佛光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正藏》等)也逐渐风行。电子佛典的普遍应用,是佛教研究史上的产业革命。其为佛学研究可能引起的刺激,是显然可见的。
(二) 研究方法及领域
在研究方法方面,史学、社会科学等学门方法大量被引进佛学研究之中。梵、巴、藏、日文等文字对佛学研究的重要性也大体能普被承认,愈来愈多的学术或宗教机构开始教授梵、巴、藏、日文课程。
在研究领域方面,也明显的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除了传统研究界的佛教思想、历史、人物、专书、宗派、艺术方面之外,也开始有人探讨佛教语文(音义语法等)、文学理论、应用佛学、日本佛学等方面的论题。
(三) 新增大量研究人员
一九九三年以来的八年间,台湾博硕士级佛学人才约增加三百人左右。这些人才之能成为专业佛学研究人才的比例并不高,主要原因不在才能问题,而是在出路及兴趣转移原因。此外另有自国外留学归来的研究者。留学者除了日本之外,自欧美(尤其是美国)回国的研究者人数渐增,其所开启的欧美学风,逐渐有与日本学风分庭抗礼的趋势。
(四) 印顺思想的影响力及其反响
自一九五○年代起,台湾佛学界即蒙受到印顺法师佛学研究成果之强烈而普及的影响。到一九九○年代,印顺法师因为年长渐老,逐渐停笔。前此之五、六十年间,印老一直是台湾佛学研究界影响力最大的佛学研究者。大约自一九九○年代起,台湾逐渐有人提出对法师之看法表示异议的文章(前此,教界对法师思想之批判者,几乎全是躲在暗处窃窃私语)。
今年(2001),如石法师(陈玉蛟)对印顺看法提出两篇批判文字,在佛学界引起相当程度的回响[3]。另一方面,昭慧法师等人也承接印顺法师的研究成果逐渐在思想或佛学诠释上做进一步的推展。因此,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后印顺时代”大有呼之欲出的趋势。这一“后印顺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同时有“赓序推展印顺思想”与“印顺思想的反弹”两种学术空气在互相激荡。前者是“接着讲”,后者是“对(立)着讲”。粗略的看,二○○一年应该可以视为“印顺时代”跟“后印顺时代”的分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