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法物的场所不能当做普通工厂或作坊,而应视为道场,具有清净庄严的气氛。制作前,应该斋戒静心,沐手焚香,以清净的身心投入工作。
佛事用品从业者,倘能带着清净心从事相关事务,其作品才能散发出法物本应具有的清净气息。反之,如果平日花天酒地,品行不端,又带着满脑子的世俗利益来做,即使在形式接近法物,也必定充满浊气,充满不良气息。
第二是如法。佛事用品称为法物、法器,正是因为其中具有法的内涵。假如没有法,还能称为法物、法器吗?所以,佛事用品从业者应该是佛教徒,是佛法的实践者。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法物的内涵及作用,知道怎样用心,怎样如法制作。同时,因为作者本身具有法的内涵,才能赋予这些作品相应的法。
此外,佛像、法物的制作都有一定之规,并有专门的《佛说造像量度经》,其形制是有法度、有传承的,不像世间的艺术创作那样,可以根据自我想象或个人风格随意发挥。比如佛像,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有无量功德智慧。作为象征佛陀的造像,应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这些内涵。这就要求造像者了解佛陀每处身相所具有的庄严特征,及内在的寂静、安祥、超然、自在。成之于内,才能通过相应的工艺和制作手法表现出来。
在为苏州西园寺戒幢律寺三宝楼选择佛像时,我在一本画册中看到麦积山第44窟的正壁主佛像,立刻被摄受了,感觉佛菩萨造像就应该是这样。这尊造像所表现出的安详和喜悦,正是佛经中经常描写的“举身微笑”。后来才知道,这尊造像非常著名,欧洲人也称之为“东方的微笑”。可见,真正具有内涵的造像,感染力是超越时空的。这样的造像,才会对见闻者产生加持力,如佛教中所说的见解脱,见到的当下就获得寂静、解脱。
如法的佛像、法物,才能令世人对三宝生起信心。否则,至多只是艺术品、工艺品。如果粗制滥造,就连艺术价值也谈不上了。在一些寺院中,供奉的造像是如此粗糙,实在另人不忍目睹。那样的造像,会有多少人因此生起恭敬心呢?会给多少人种下亲近三宝的善根呢?事实上,这些造像非但不能承担住持佛法的责任,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三宝的信心。
第三是神圣。佛事用品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要有神圣感。如果自己尚未培养起神圣感,制作的法物就不可能具有神圣的内涵。因此,从业者必须培养对法物的恭敬心,由此激发内在的神圣感。
那么,如何培养神圣感呢?就是要认识到佛像、法物的圣洁,及对修行和改善生命的重大意义。佛像,就是佛陀的象征,是佛弟子见贤思齐、忆念三宝的载体。佛陀已究竟解脱烦恼,成就的无限慈悲和智慧,是得大自在的圣者。他所代表的一切,都是佛弟子们所向往的,也是一代又一代佛子不懈追求的目标。佛陀以无限慈悲,为众生开解脱之道、菩提之道,使我们有机会成就和他同样的内在品质,达到生命的究竟圆满。而法物正是修行过程中的辅助用品,意义极为重大。我们唯有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才能了解从事这一行业的神圣性,从而生起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