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环保和生态平衡的积极贡献
2007年09月28日 09:30灵山社区  【
相关标签

4.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当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胀,使大量动物失去了栖息之所,尤其是人类为了商业利益和满足口腹之欲,对于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虽心性乖戾、手段残忍而不自觉,从而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佛教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过去生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如今虽然身形、智愚、能力等果报各各不同,但在贪生恶死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为培养慈悲心怀、报众生恩乃至普度众生,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认为这样做会有极大的功德。千百年来,广大佛教徒依此教义戒杀护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人类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慈悲思想啊!

5.少欲知足、勤俭理财的思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明摆着的道理。然而当今的社会却极力激发人们的欲望,通过鼓励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到头来人与人争,国与国争,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应倡导人们学习一些佛教的幸福观、价值观。佛教教导人们少欲知足,勤俭理财,这可以提升人的道德,节省和有效利用资源,缓解人际关系,更何况知足者常乐!当然这并不是要让人绝欲,让人不要关注国计民生。如果说贫穷是环保的敌人,那么盲目发展更是环保的敌人,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好佛陀的教导对付这两大敌人,还有待当代高僧大德和社会贤达的共同努力。

6.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中国一般老百姓多认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僧人看破红尘,消极厌世。殊不知中国佛教为大乘佛教,宗旨为即世而出世,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故是积极而非消极。不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认定佛教是消极的呢?我想原因不外有两种,一是汉族人受儒家的影响重视伦理纲常,受墨家、法家等的影响,重实用、功利,对佛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故有种种误解;二是宋代以后禅宗、净土二宗独盛,久而久之走入末流,教法不昌,修法简单、僵化,加上民俗的影响,许多寺院成了求神拜佛、荐亡超生的祭祀场所,故难免被人视为迷信。因此无论是为化导人心、美化环境,还是为弘扬教法,改善自身形象,佛教界都应提倡并努力实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思想,为建设人间净土作贡献!

(二)佛教界如何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事业?

如上所述,佛教有着丰富的环保思想和资源,只要四众弟子大力弘扬,发挥优势,身体力行,完全可以为人类心灵的绿化,为社会环境的改良,为生态平衡与环境治理作出突出的贡献。不过当今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从佛教界来说,除了方便善巧地弘扬上述的佛教环保思想以外,还须因地制宜、积极地做好以下环保工作:

1、栽花种草,植树造林。林木花草有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用,对于寺院来说还可平添一份幽静与灵气。因此,佛教界应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除在寺院栽花种草、植树造林之外,还可发动信众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绿化荒山,开辟若干片“佛教林”以造福后人,回报社会。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上,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团研究决定:为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念,三国佛教界拟于每年4月份在本国植树,借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可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已成为国内外佛教界的共识。

2、提倡文明进香。礼佛燃香,不在多少,旨在向佛祖表达一份皈敬之意,正所谓心到佛知。然而许多信众不明此理,以为燃香越多越好,生怕佛祖不知,成把成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易造成火灾,不利于古建等文物的保护。因此各寺院应大力提倡文明进香,即每次燃一至三枝香即可。同时亦可提倡向佛祖献花,有条件的寺院可培植鲜花,提供信众作敬佛之用。

3、勤俭、惜福,合理用财。这既是佛教徒一贯的生活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大多数寺院和广大佛教徒是做得很好的。我以为佛教界应搞好这方面的宣传,必要时可让青年人到寺院中去体验节俭、艰苦的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字纸等。近年来不少寺院香火旺盛,收入颇丰,应合理使用资金,最好是一份用于日常开支、维修寺院,一份用于弘法和文化教育,一份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包括绿化和环保事业。建寺造像应符合当地的实际,着眼于修行和弘法的需要,而不要相互攀比,追求大而全,以致本末倒置。

4、戒杀放生,推广素食。佛教在戒杀、放生、素食方面有着一整套的理论和做法,应结合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宣传,从有益于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强身健体等方面来研究与实践。近代欧美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动物保护和素食,为什么有着悠久佛教信仰基础的我国反倒不如人呢?这值得佛教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思。

5、清除污染,美化环境。禅宗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心需要不断的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的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佛教徒往往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佛教界应将这种思想和经验予以推广,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增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摒弃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做到以防犯污染为主,治理污染为辅。过去由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今天则仍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手段治理环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环境。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广大佛教徒从自身做起,是能为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陈星桥   编辑: 薛斐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