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
2007年06月26日 11:33社科纵横  【
相关标签

同样,人生是苦的命题也是基督教理论的基本内容,基督教承认并正视人间苦难的事实。从古老的《圣经》到当代的神学,一直把苦难列为严肃探讨的重大主题。世间的苦难多由人类自身的罪与邪恶造成,苦难源于人类,苦难始终伴随着人类。正因此才有了基督耶稣甘负十字架牺牲自己来为人类承担苦难的悲壮“圣”迹。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苦难亦是铸造高尚灵魂的场所。我们无法设想,世上没有苦痛,竟会有同情和慈悲;没有苦难,竟会有坚毅和智慧;没有危险,竟会有谨慎和勇敢;没有不义,竟会有正义和仁爱。我们说,正是对苦难或恶的真正透彻的洞察,才使人悟出人生的价值所在。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生是苦的命题不仅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判断,也是基督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四、人生的理想境界

佛教认为人生有苦无乐,人间世界是苦海,主张断灭因缘,超脱轮回,成就为佛,以涅槃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所谓“涅槃”。就是要消除生死因果,灭除一切烦恼,达到常、乐、我、净、无欲无念的境界,从而获得最高的和永恒的幸福,佛教涅槃学说的全部含义就在于它指出了从苦中获得拯救和从流转的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的道路。

基督教通过对人的本质兼具人性与神性的剖折,揭示了人的内在矛盾并以此向人们指出一个最高的精神境界——超越人性、彻底复归神性、通向上帝的路径,从而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这种至善境界其实是隶属于宗教信仰的一种道德境界。从这层意义上讲,基督教是最能使人们自觉意识到道德价值的伦理宗教。它极其推崇善良、公正、同情和友爱,其神学三德:信、望、爱在根本点上与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贴得更近一些。“信”即信仰,它意味着接受和献身。当宗教徒们怀着虔诚热烈的信仰,信仰神圣(或神灵)存在并呈现于世俗社会中时,就会把一种新的内涵赋予世界,从而深刻地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望”也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动力。只有对未来满怀希望,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美好的人,才能够趋向道德上的善,向着至善发展。而“爱”更是为了协调人内心的道德意识。基督教规定人的道德行为的唯一原则就是爱人知已。这种至高的爱指明了道德努力的目标,由信、望、爱三德所构成的现实人生与自然存在物的联合体,就达到了至善境界。

这里可以看出,基督教宣扬的这套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显然与佛教无欲无念、不悲不喜的涅槃境界有着本质差异。它把伦理道德隶属于宗教信仰之下,以宗教信仰来赋予道德一种权威。因此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宗教说教,但它所要解决的却是现实人生问题。故说这种伦理道德是从宗教信仰逐渐走向现实,走向世俗生活。

作者: 李少惠   编辑: 梅文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