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本性
在人的本性问题上,两教各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善良的,只是由于种种物欲作崇,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蔽走向堕落。只要人信仰神佛,加强宗教道德修养,便能去掉蒙蔽,恢复自身固有的佛性,从而在极乐世界得到永生。因此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根据和可能,禅宗甚至认为佛性即是人性,佛从自身求,不须向外觅,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如果说佛教对人性的认识是趋向善的话,那么基督教则更倾向于恶。它所谓“原罪”的教义即是说,罪恶的根源在人自身之中,人由于摆脱不了自我中心,因而有罪。其“罪”(sin)不是法律、社会意义上的违法犯罪,而是指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耽溺于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在精神上陷于无限痛苦的一种内心状态。这就是所谓与生俱来的“原罪”。它是邪恶的根源,正是这种罪,造成了世间深重的苦难。人类必须为此承受苦难和痛苦,由此可见,在人性问题上,善与恶可以说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基本分界点。
三、人生的价值
佛教认定人生是苦,苦就是人的命运,就是人的价值,现实世界是一种轮回,即生死和死生的流转,这种流转的本质就是苦。因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是一种痛苦。所谓苦,不是专指感情上或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上的烦忧。佛教从变化、流动中看世界,宣扬人生无常,强调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根本无法把握自己、主宰自己,人在世上有苦无乐,只有彻底否定现世,才能跳出这轮回之苦。佛教把苦分为八类,即主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生老病死作为人的生理规律不可变更,却也由此揭示了人生的全部过程就是连续产生无尽痛苦的过程;人的情感喜好和欲望也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人的主观欲望总是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形成冲突,由此造成矛盾痛苦的人生。佛教还把人生之苦扩大化,宣扬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人世间犹如无边苦海,芸芸众生沉沦在茫茫苦海之中,受尽苦难与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