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老堪称继承这种慈善家风的典范。朴老在父母身边生活了14年,受父母亲影响很大,特别是他成为一名佛教徒,与母亲信佛是分不开的。朴老很小就表现出聪颖、温和、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家中未了乞讨者,幼小的朴老总是要施以一些米饭。小伙伴们遇到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孤岛救难民
1920年,朴老被母亲送到上海,托友关静之照顾,插班进入东昊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考入东吴大学,因病放弃学业,回到关静之家养病。关静之的弟弟关炯之是上海著名爱国人士,20岁考中单人,学问很深,曾任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会审官,以公正不阿著称。1926年,会审公廨撤销,关先生闲居在家,投身佛教事业。后来,关炯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佛教会,朴老在上海佛教会担任秘书,同时在中国佛教会兼办文书工作。
“七七”事变后,上海官民合办一个“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朴老任常务委员,驻会办公,地点设在仁济堂。“八·一三”前两天,“慈联会”租了10多辆卡车运送难民。8月14日,由郊区进入租界的难民挤满了云南路。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卡车司机吓跑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哭成一片。这时,朴老的朋友吴大辊来了,朴老对吴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把难民安置起来。”于是,朴老和吴各手执一面红十字小旗,率领成千上万的灾民脱离险境,叩开了宁波同乡会大楼、金城大剧院等处,将那些灾民安顿好。第二天,慈联会负责人屈映光、黄涵之等几位老先生来了,看到国民党当局派驻“慈联会”的人员一无踪影,于是在“慈联会”下设了一个“战区难民委员会”,统筹难民的收容救济工作,下设收容股、卫生股、遣送股等,赵朴初任收容股主任。
大好河山沦入日寇手中,难民们同仇敌忾,强烈要求上战场报仇雪恨。朴老得到“慈联会”的批准,集中青壮年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和军事训练,让有劳动能力的妇女组织生产支前。随着淞沪抗战的失败,上海沦陷,租界沦为“孤岛”,难民越来越多。“慈联会”所属的难民收容所先后有50多个,收容难民约50多万人次。193日年,赵朴初又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新四军联系,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青壮年难民分批送到新四军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