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法门寺佛指骨舍利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内,存有一枚佛指真身舍利。
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是韩愈谏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韩愈谏迎佛骨之后的唐武帝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佛家称“三武一宗”法难。因此中国的佛舍利在当时也大部分遭到毁坏。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损毁,僧人另外仿制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谓的“隐骨”。
1987年,法门寺从倾倒的佛塔底下,发现塔基地宫,并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这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个发现的灵骨微黄,质地似骨以外,其余三枚质地均为白玉,也就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隐骨”。赵朴初认定为“影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影骨也被视为圣骨,供养规格与佛的真身舍利相同,“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
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文志》载:“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状与道宣《感通录》和《志文碑》所记吻合。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铁函之外,还曾包裹着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仅可从残片中识别出它原来的材质和纹样。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佛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养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称,刚刚出土时,玉棺内有液体,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且有白色小霉点附在灵骨之上。
这枚释迦牟尼佛中指骨舍利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佛指舍利,是佛家信仰的圣物之一。赵朴初赋长歌以赞,影响之盛实乃有国之最。
辽宁省朝阳市佛舍利
朝阳北塔的辽代天宫于1988年11月因维修而打开,出土数以千计的佛教奇珍异宝。发现的两颗佛舍利一度受到质疑。考古人员经过长达十五年的潜心考证,并通过对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大量研究,2003年4月,舍利被认证——正式确认这两颗舍利是佛祖真身舍利。据说,由考古人员认证真身舍利在我国还是首次。其认证标准与程序不详。
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释迦佛合利
1981年 11月 27日上午,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于原佛座后面地下五厘米处,发现有一方石,下有坚穴,以函套函的方式安置了五重宝函。在第二重青石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了巨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的三十六字铭文,为隋代珍贵原物,这就证明佛舍利,在这里已被珍藏了1300 多年之久。当人们开启了第五重白玉宝函,终于见到有两粒“赤色,为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据史料记载,幽州高僧静琬从隋文帝那里得到三颗佛舍利后,即安放在白带山(后称石经山)雷音洞内,只有在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592年)由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养三日,此外未曾有过移动。那么,为何记载有三粒佛舍利,现只存二粒呢?内中缘由,尚不为人知。内有银函、玉函,函函相套,严密封存。
佛舍利的发现使云居寺名声大振,随之而来是对这两颗佛舍利的探究。云居寺原称“西域云居禅林”。隋朝统一中国,大兴佛法。隋文帝杨坚未称帝时得天竺僧人进奉佛舍利一包。即位后,在四年中三次下诏天下83州共建110座仁寿塔,用以安奉佛舍利。当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来使,都向隋文帝请赐佛舍利一枚,迎回本国起塔供养。现在云居寺和南京栖霞寺仍保存着隋代的“仁寿舍利”。
起初,隋朝的静琬和尚为防止经卷毁坏,开始刻造石经,并由寺院的和尚代代相传。杨坚笃信佛教,他幼年时曾寄养在尼姑智仙家中,十三岁才回家。智仙说杨坚佛性自通,预言他日后定会登基,并重兴佛教。果然,杨坚做了皇帝以后,大兴佛事。仁寿年间向全国颁发舍利,要求各州建塔埋葬。炀帝即位后对佛教笃信依然。静琬与被炀帝尊为老师的智仙同出一师,炀帝得知静琬刻经之事后,赐予舍利以为表彰。
舍利到静琬手中后,为何没有建塔瘗埋而藏于雷音洞内呢?据分析,当时天下纷乱,战事频仍,静琬深怕一旦寺庙被毁,舍利遭劫,因此才将舍利安放于比较隐蔽的雷音洞内。安放时,静琬亲笔题写了函盖上的三十六个字:“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甲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
佛舍利在安放了八百年后曾被明代人发现,然后又归于原处。《憨山大师梦游集》有《涿州古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文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雷音洞发现三粒佛舍利,慈圣太后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三日,后又将舍利安置于原处。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也有类似的记载:“万历壬辰,达观和尚睹像设衰颓,石版残蚀,附幢号痛,率僧芟除。是夜,如来风雷,光照岩壑。翌日启洞,拜经石,石下有穴,藏石函一尺,上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甲子,……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三十六字。发现之际,异香发于函,盖石、银、金函三发,而得小金瓶,舍利现矣,状黍米,色紫红。师悲泣礼赞,闻于慈圣太后,迎入供养。函瓶以玉,外函复之,安置故处。”比较相关资料均记舍利三粒,今发现两粒,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