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最大的目标,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大丈夫作为,故祖师云:"人生最大一事为生死大事",也就是指生觉、死迷。这时无尽意菩萨告诉在法会现场的观世音菩萨说:"仁者,请接受法施珍宝璎珞,请接受我的身口意、清净的菩提心。"他做出了一个生命中最大的奉献,但观世音菩萨不敢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这里释迦牟尼佛开始诠释,佛教团体的伦理,因为在很多佛教团体中,为了利益和私心而在承办佛事会务时,互相争功诿过,为求自己的表现,而踩在所有人的头上往上爬,要不然就摆出一付道貌岸然的样子,开口闭口就觉得自己很清高,目空一切,贡高我慢,盛气凌人,完全失去佛教徒以心为粮食的锻炼,那些世俗不成熟的作为,都不是真正发出菩提心的人,只不过他们将世俗的习性,将人间世界的恶劣习性带到清净的教团里,教团就是佛教团体。所以,一般世俗人不知道要修这个身、口、意的清净,好大喜功,喜欢说人是非,所以在世俗人的公司行号团体之中,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充满着权力,充满着斗争和是非不断,毫无伦理可言的利益团体。佛教团体是用一种慈悲喜舍的心,互相鼓励、探讨真理、锻炼心灵、牺牲奉献的一个清净团体。这种没有私心奉献的作为,才是真正维持佛法、真理、智慧延续下去的一种关键,每位菩萨都要牢牢记得。所以佛教团体是一种信仰伦理的团体,互相包容体贴的团体。在三世诸佛的作为之中,我们都很清楚可以看到,过去诸佛他们用慈悲的心思与作为,来感化所有求佛、学佛、成佛的菩萨;现在的诸佛也都是用这种慈悲心思和作为,来感化所有求道学佛的菩萨;未来的诸佛也必定会用慈悲的心思与作为,来感化所有求道学佛的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喜舍的代表,这是众生发大菩提心的首要条件,在慈悲喜舍的品德中,观世音菩萨当然不敢接受无尽意菩萨身、口、意的大供养,所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观世音菩萨,你必须要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无尽意菩萨当时在灵鹫山上参加法华盛会的时候,带领了五百多位信徒在现场学习佛法,因为这五百多位信徒都互相恭敬、谦让,观摩、学习成熟品性的人格示范。无尽意菩萨发出大菩提心,让自己的身、口、意,和一切珍宝财物全部奉献布施出来,将所有实践力行的功德和印证的成果(财物),无条件的奉献出来给观世音菩萨,完全舍弃自己的私心和福报,福报就是一种享乐的意思,这就是佛教徒应有的品性和作为。为了介绍这种无私作为来提醒所有的会众,提醒什么呢?就是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天,天代表管理政治的官员,这也是佛教的外围护法,还有龙代表人间世界的成就之人,夜叉、干鞑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这些都是在诠释世俗之中,各行各业、各色各样心境背景的人,都在佛教的外围做布施,来护持一个佛教团体的生存与弘法办道,在延续生存与传教的推展上,都是靠外围护持的佛教团体,为了让这些人都能了解,用慈悲之心来承办佛事互相体谅,信仰佛教的伦理,所以观世音菩萨必须接受无尽意菩萨这些功德的供养,因为只有接受,才能延续佛教未来发展的生存。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无尽意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慈悲喜舍之心,所印证出来的精神智慧代表。于是观世音菩萨为了完成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而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珍宝供养。观世音菩萨是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才接受无尽意菩萨的珍宝璎珞供养,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观世音菩萨接受了供养之后,当场将它分为二份,一份献给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所有的正信佛教徒都要将自己的功德作为,不管是财物、不管是功德的作为也好,都要归于自己的启蒙指导老师,这就是佛教的伦理,也是身、口、意的布施。所有在场的菩萨都不能忘恩,要饮水思源,维持佛教的伦理。另一份献给了多宝佛塔,这是指道场、寺庙的意思,也就是代表清净团体的意思,是传播佛法、真理、智慧的地方,一个清净的团体,也是延续佛法流传的一个团体。就这样,观世音菩萨和无尽意菩萨各自完成了无相"施与受"的功德和智慧,也因为完成了这些施与受的程序,而让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充份显露出施、受皆空的智慧。
讲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觉醒就是一种智慧。这是人性中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之力,只有慈悲智慧,才能行使神通,没有智慧就没有任何喜舍的神通可言。这样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在受到珍宝、受到功德的布施之后,而被束缚住,所以他能自在无碍,因此他将无尽意菩萨所布施的财物,一半献给指导老师,另一半献给教团,就这样观世音菩萨显露出内心慈悲喜舍智慧的神通之力,这样他才能自由自在,应化每一位追求真理,追求慈悲智慧,传播佛法的人。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和无尽意菩萨他们各自完成了施与受的功德之力呢?因为无尽意菩萨他随着这个动作,立刻引导所有法会现场的人证悟到大阿罗汉的果位,观世音菩萨也立即将这个珍宝、功德分成两份-一份献给老师释迦牟尼佛,一份献给教团。他完全自由自在,不受这些珍宝、功德的束缚和拘住,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智慧。无尽意菩萨听完释迦牟尼佛的开示,终于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因缘始末和功德事迹的涵意。于是,他就用"偈",就是用唱颂的方式,请释迦牟尼佛重复开示普门品的重点。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得口干舌燥,无尽意菩萨还要请他用唱的再说一遍呢?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用内在的慈悲之心来对待众生,所以重新请求释迦牟尼佛用偈颂的词调,重新唱诵一遍,主要是为了当时在灵鹫山法华盛会中,让所有会众都能确实体悟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喜舍和闻声救苦的真正含意,并加深这些法华盛会会众的体悟。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和菩萨的智慧,他不希望只有自己了解就好,他希望在场的会众都能了解。下面就是唱偈的对答,这种唱诵在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的翻译原文里,并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后人根据其他译本里面发现到普门品内容的偈颂唱诗,所以才增添在普门品里面。
作者:释圣境 编辑:梅文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