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佛陀之美的创造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171龛大佛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俗性。对造像艺术创作来说,所谓“宗教性”,要求佛陀形象渗透“神性”,高标“彼岸性”,倡扬出世、无欲、以教化信众;所谓“世俗性”,又要求佛陀形象具有“人性”即“此岸性”,具有入世和有情的品格,以求得信众的亲和与认同。这似乎互相矛盾。但是在创作实践中,正是“神性”和“人性”两种因素的互动互融,推动著中国式佛陀之美的探索和创造。
概括地说,这个探索过程,是在“圣化”的创作理念指导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庄严静穆之美。
我国佛教艺术中,早期的佛陀形象还比较“朴质”。例如东汉陶座上的坐佛(四川彭山出土),蜀汉墓门楣上的坐佛(四川乐山麻浩),东吴铜带钩上的立佛(武昌出土),都是常人的样子,面相还相当模糊,带有概念化特点。新疆依循米兰III号寺址出土的壁画“释迦与六弟子”(大约创作于公元三、四世纪之交)中,佛与弟子都是西域青年的形象。这样的佛陀形象、即缺乏“神性”,又缺乏人情味,有待于艺术创作的加工,提升其“两重性”品格。
自东进十六国至隋唐,中国式佛陀的创造,固然遵循了像教关于佛相行、住、坐、卧“四威仪”的程式规定,并且借鉴犍陀罗艺术中佛陀的造型与技法,但其哲学和美学内蕴,仍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魂魄。再这一时期的佛寺造像中,凡画面构图、窟内布局、佛的面相造型,尤其是对佛的精神世界和刻划,都可以从中品味出传统政治哲学理念和传统美学观念的渗透。
1. “尚中”观念和“执中”理念的渗透
在中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领域,中位最尊。他发源于“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戒以精一,信执其中”“尚书?大禹”孔颖达疏)的传统政治理念,即传统的尚“中”、“执中”理念。同佛陀形象有关的向心对称式布局和构图,正是尚“中”、“执中”理念在佛教艺术领域的衍射。这种向心对称的构思,无论是直线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它的整体结构都以“中”为核心。这个“中”,至尊至贵,至精至妙,唯佛陀得以居之。
1
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