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全球化浪潮下正确认识宗教是文化建设的根基

2012年09月11日 09:44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陈荣富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已渐渐步入经济大国的行列,而要建设一个真正的强国,文化建设必不可少,而宗教又是我国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时代发展若再将宗教视为迷信落后则有悖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宗旨。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陈荣富为此撰写了题为《对宗教的正确认识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的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对宗教的正确认识就成为文化自觉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本,在文化建设中如果仍然把宗教视为落后文化,就会背离文化建设的宗旨,也不利于应对“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与冲击,有效保障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坚持中华文化的自主发展。

不能把宗教仅仅视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增强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执政党、政府和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形态、发展状况的充分把握;对本民族、本国文化建设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认定;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全面认识;对文化建设条件和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理解;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才是科学的自信,有力量的自信;只有建立在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建设才是正向的、有益的,否则就可能搞乱文化建设,“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文化大劫难。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搞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对文化发展的作用许多是负面的。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深广的复杂文化体系。因此对宗教的正确认识就成为文化自觉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常常以文化的价值功能为标准对各种文化作出价值评判,把文化划分为先进文化、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和有益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文化作这种划分和评判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批判和抵制落后文化,克服和荡涤腐朽文化,允许和鼓励有益文化。但是,由于这种划分是主体对文化客体的一种价值评判,主体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都会影响价值判断标准而导致评判失误。一旦我们按照这种错误评判制定文化政策并将其转变为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规定,就会造成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错误。因此要正确和审慎区分先进文化、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和有益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简单地纳入这4种文化。比如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如果简单把它纳入上述4种文化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合适的,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把宗教视为毒害人民的“鸦片”,甚至视为反动的腐朽文化,企图用行政手段取缔宗教。现在,除了极少数对宗教文化极其无知且心怀偏见的人之外,没有人会把宗教视为反动的腐朽文化。但是把宗教视为落后文化,把信教群众视为思想落后者,视为社会稳定的隐患,把他们列入教育、帮助、团结的对象,却大有人在。他们把宗教简单地等同为“有神论”、“迷信”,提出要“批判有神论”,“加强反迷信教育”。也有人把宗教归入有益文化,认为信教可以使那些已经丧失自我的人获得精神慰藉,有益于社会稳定。显然,对宗教作上述划分和评判,实际上是把宗教仅仅视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以简单化了的纯政治思维为价值标准对宗教文化所作的粗拙的评判,是文化自觉缺失的表现。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

对宗教的纯政治化理解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曲解。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摆脱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主要从宗教在阶级社会的负面政治功能的角度去论述和评判宗教,把宗教主要视为一种负面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宗教的认识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很少论述。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对宗教的认识开始了从政治向度到文化向度的转变,提出了“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著名论断。特别是在《文化人类学笔记》中完成了这种转变,认为宗教不只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更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认识和把握,是一种思想体系、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纯政治化”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一种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对宗教的否定性批判是不正确的。这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以前的、而后被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自己抛弃了的观点,当作并夸大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甚至全部;它无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并且片面夸大他们对宗教所作的政治批判,否定了他们对宗教的多角度研究,这种观点至今乃颇有影响,是文化自觉的大敌。

人类是依靠在劳动基础上的文化机制脱离动物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又是依靠文化控制维系社会有机体,使之不断发展的,而原始宗教是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最早的文化控制主要就是宗教观念和宗教礼仪的控制。原始宗教是自发产生、全民信仰的,社会全体成员都是自然而然的信仰者,信仰内容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浑然一体,成为原始社会的精神主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宗教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几乎直接等同,宗教礼仪活动和宗教戒律与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不分,宗教与氏族社会生活合二而一,因此,原始宗教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整合的绝对形式。所以马克思认为原始宗教“对于人类的进步贡献极大”,是人类价值意识的源头。他认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有理论的、精神—实践的、艺术的和宗教的4种方式。在原始社会,这4种文化功能几乎集宗教于一身,宗教既是原始人对世界的理论把握,又是原始人对世界的实践掌握,也是原始人对世界的艺术把握。可以说,原始宗教几乎承担着社会的全部广义文化功能。这已经是宗教学界的共识。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虽然哲学、艺术、伦理等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宗教丧失了对社会文化功能的绝对垄断,但文化功能却仍然是宗教最主要的功能,宗教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艺术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它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和中世纪,整个人类很大部分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有赖于宗教的承载和包容,文学、音乐、戏剧、哲学、伦理、法律和早期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曾采取过宗教的形式或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而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品和钱币的制作也无不体现宗教的内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宗教承载、塑造和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文明,由此形成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教文明、佛教文明、印度教文明、犹太教文明等,宗教往往成为人类不同文化群体和相应的民族或国家群体分野的鲜明标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全球化 浪潮 正确认识 宗教 文化建设 根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