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度论
2009年01月16日 16:19  【

又《云栖大师遗稿》卷三云:

今见孤隐独行之辈,即指而曰此声闻人也,见营事聚众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萨人也。噫涉俗者遽称菩萨,而避喧者便作声闻,抑何待圣贤之浅也。由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则非其执相,遇精进者则笑为劳形,遇实行者则谤其愚痴,遇节俭者则讥其朴鄙,遇禅寂者则毁其枯槁,遇慎讷者则诮其无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弥诞而莫检,身放逸于规矩准绳之外而无所忌惮。人或诘之,则曰吾学大乘者也,解圆者不屑乎偏门,悟大者无拘于小节。嗟夫,窃一时之虚名,而甘万劫之实祸,可胜叹哉?

先贤垂训,悉本圣言反复叮咛,应知缓急矣。余不备引。

第三段

释难者,难曰:《普贤行愿品》卷四十云: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诵读经文,应先他度,则先自度之说,虽有大乘经论明文可凭,盖所谓不了义教也。释曰:斥非了义,岂足服人,据此文以难自先,徒见其为知文不识义耳。此不可以口舌争,爰更证引先贤之释。清凉大师《别行疏》云:“此即标示同体大悲,以了众生皆无性故,大悲相绩救护一切。”宗密大师《别行疏钞》卷五云:“大悲欲化众生须学化生之智,智既圆矣自名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等也,故言以大悲为体。又大悲于诸善业而为导首,又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 法,又能悟无师自然智故,又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据此二释,可知释文非示他先,而实诫先自也。假大悲以圆其化生之智,而后大悲相绩救护众生也。倘犹以清凉、宗密二大师之言为摸象者,则应更引龙树菩萨之言。《大智度论》卷十九云:“菩萨应以教化众生为事,云何深山自静,弃舍众生,违于慈悲利他之行?答曰:身虽远离,心不远离,犹如病人服药将身,身康已后,方可复业。”昭昭圣诫,愿息猜疑。《大乘庄严经》论二利品利他为胜之说及其余,准此应知。

作者: 巨赞法师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