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志成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宗教学界的知名学者。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宗教哲学、宗教对话以及跨文化对话理论、当代基督教神学,并倡导第二轴心时代的理念。他和他的团队翻译了大量关于宗教对话和跨文化研究理论方面的书籍,为国内学者研究宗教对话和跨文化对话做出了重大贡献。代表性著作:《解释与拯救》、《宗教、解释与和平》、《和平的渴望》、《全球宗教哲学》、《走向第二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人类各大文明的诞生都在公元前8-2世纪,佛教文明就是轴心时代开启的人类文明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看到,佛教从不同的层面来思考人的存在。佛教主张,所有人都是可以摆脱烦恼、可以觉悟的。换言之,人人皆有佛性,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成佛。
从历史事实看,修行的主导力量是男性。但佛门中也有很多伟大的女性,如胜鬘夫人、摩登伽女、大德鹿母、末利夫人、以及大爱道。正是在大爱道的努力下,女性可以出家修道。在当时,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第二轴心时代的倡导者凯伦•阿姆斯特朗在《大转变》等著作中指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没有关注女性,是其缺点。所以当今,我们需要充分肯定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在新的时代需要充分认可和肯定女性的地位。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阿姆斯特朗的理解并不很准确。例如,在婆罗门教中,有的是女婆罗门,表明她们是有地位的。在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读到佛教对女性的高度肯定。一些美轮美奂的词语或故事都来自佛典,如“天女散花”。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经典对女性有一些不好的描述,说到“女人不能成佛”、“女人是污秽”、“ 女人有五障”等等。
如果我们拘泥于佛教典籍字句,一定会遇到很多彼此矛盾的地方;如果把佛教传统视为一个整体看,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对女性有很多不恰当的处理态度和理解方式。在走向全球时代的今天,我们如果片面地理解佛教和女性的关系,那么有的人会把佛教视为历史包袱,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会认为它是没有价值的。也有的人为了维护佛教,会无视历史和典籍中对待女性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佛教和女性的关系呢?我觉得,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来看。目前,有一些学者、高僧大德都对这一主题有研究。例如,台湾释永明法师系统考察了女性地位在原始至大乘佛教各阶段的发展,对于诸如正法减少五百年说、比丘尼八敬法、女人五障说、女人不能成佛说等等进行了检讨,并探讨了当今应有的正确的佛教女性观。
佛教和女性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第一、本体层面。
人人皆有佛性,不分男女,都能成佛。成佛、成菩萨,是没有男女相的,也就是不着相的,所以在一个觉悟者眼里,不会执著男和女。在《维摩诘经》第七品中说到,舍利弗知道了天女精通佛法后,问她为什么不变成男身。天女通过幻术让舍利弗明白,一切都是幻化之物,并无定相,不存在转男相之问题。
第二、累积的历史传统层面。
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信仰传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女性或者贬低女性。加拿大比较宗教学家W. C. 史密斯在《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指出,轴心时代的思想在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了传统。他提出两个关键词:信仰和累积的传统。他认为,“信仰”是指某个具体的人对超越者的回应,或者说是其内在的宗教经验;“累积的传统” 是由诸多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累积起来的整体。信仰是个人的,是超越的,而累积的传统是社会的,是外在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信仰需要通过信念来体现,而信念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具有局限性。但信念不时地会被视为信仰,并被绝对化。正是在这个累积的传统中,我们看到了佛教对待女性态度上会出现不少问题。从几个特例中看到女性的地位,这不足以表明女性在佛教中具有真正的男女平等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可以理解佛教传统中存在的女性地位被忽视的现象。
第三、全球时代层面。
世界各大宗教都需要转变对女性的态度。全球化使得地球成了地球村,人也成了地球人或者地球公民。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运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女性的诸方面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现代制度下,女性的地位已经完全被转变,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我们也不再可能完全根据历史上的方式来处理宗教和女性问题,就佛教来说,我们需要有新的佛教女性观。
第四、个体身心灵层面。
我们知道男女生理差异对人的精神发展是有直接影响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有的情况下,不容易走向觉悟,或者说比男性多一些障碍。同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加上社会的习惯力量,不利于女性的精神发展。如今,我们逐渐破除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利于女性精神发展的障碍,并随着我们的观念之发展,以前以为对女性精神发展不利的特征却在当今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女性独有的特征在当今不仅不会阻碍她们的精神发展反而对她们有益。
所以,佛教和女性的关系,我们需要从终极层面看,看到佛教完全可以超越男女之相,完全可以超越佛教对待女性这一问题本身;然而,我们也需要有客观的历史态度,看到在这个历史-社会层面,还存在很多没有正确对待女性的观念和行为;我们还需要基于当代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一关系,注意到佛教和女性需要有一个更加完整而正确的关系;最后,在个体的身心灵层面,要看到女性的优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