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寻常寓
2007年12月27日 10:27公平网  【
相关标签

我们不像一般人那样寒暄客套,而是像师生重逢一样,劈面便要问道。我首先提出自己的、也是当今从事人文科学或社会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困扰:在如今商品经济浸入各个领域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手中没有实力,要办一些有益于民族与民众的文化事业,就要先为经济困难去折腰。我是耻于手背朝下的,我甚至想先去挣了钱再全部拿来办文化、办教育……但中心摇摇,莫衷一是,因此想就教于先生。

先生没有一丝笑容,他理解我,因为他知道这并非是一个想发财的遁辞,于是很认真地开始了回答。

他说,从古至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要有分工的,不能大家都做同一种事。每个人资质不同,有些事能做好,另一些事却并不一定也能做好,或者说不一定比别人还好。有些人擅长于经济运作,但文化方面只能景仰赞助,让他亲身去做,很难出色。经济上有成就的人愿意拿出钱支持文化事业,供养文化人,说明他们意识到文化比金钱更可贵。如果文化人自己却要放弃文化而追逐金钱,岂不是自己反倒看轻了文化么?古人推崇“高风亮节”,今人也还要有这一点风骨节操才好。否则,即便因弃文经商而真的成了陶朱公,大好的光阴不免已虚度过去,比挣钱更重要的“为天地立命,为圣贤立言”的大任也不免要辜负,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他把话题落到我的问题上,幽默地说:“你这个人就不必经商了,以后也用不着再折腰,缘份到了,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来辅助你。”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气氛也轻松多了。于是耕云先生便行云流水般畅谈起来。

他认为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扬善抑恶方面,都有许多应做的事。台湾的物质生活发达充裕,人便容易骄奢淫逸;大陆有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大家壮有可为、老有所养,本是好事,但也容易使人产生依赖性、惰性。这都是缺乏针对人性中坏的一面去教化的结果。谈到人格,耕云先生声调颇为铿锵。他主张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中国人不能靠洋人解决中国人自己的事,不能告洋状。他反问道:“是不是还要八国联军再来一次呢?那样的历史不能再重演了!”

耕云先生是“安祥禅”的首倡者,我们自然要向他请教有关“安祥禅”的问题。他认为,名之为“安祥禅”,是由于要表示一种与大宇宙相合的天人合一的心态,没有别的更好的字眼,只好用“安祥”二字。其实,“原来如此”,就是真理,其大无碍,“安祥”只是一个标志,“即相离相,即念离念”,才能获得某种不可言说的心态。有的人讲到佛法,“如是我闻”四个字可以讲四天,越讲越玄,并不可取,也不是佛法的本来面目。“无念”、“无住”、“无相”,凭这种心态是做不到的。

我听得津津有味。为了让耕云先生多讲一些,便不断提出问题。我说,“安祥禅”,毕竟占一个“禅”字,您的教诲中也常常引用佛教的理论、典故和公案,那么“安祥禅”与传统佛法是如何相联系的?耕云先生笑了,我这一句显然引出了他的知心话。老人家谦虚地说,作为中国人,他自幼崇仰巡民教化的圣贤,但他认为,具备教化的水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此,他将自己的心得名之为自悟自得的一种“禅”,只讲给有心之人、有缘之人、有觉之人、有悟之人。至于佛法,是他从少年时代便倾心研习的,经过抗日战争,他成长起来,对佛法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他仰慕释迦的伟大人格,受到他的智慧的浸润,因此愿意以佛法为内涵来表达自己的觉悟。

不过,耕云先生仍难以忘情于“教化”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以台湾社会来看,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犯罪率并未降低,说明仅有物质的满足是满而不足的,必须有一种能令人觉悟的思想来教化民众。他不反对健全法制,但不相信仅靠法庭和警察便能治理好一个社会。没有宗教,难以发挥一种安定人心的影响力。先生悲天悯人的慈心在谈话中时时流露。他强调应提倡对因果律的认识,这不是迷信,表面上看是宗教,其实是一种理顺社会生活的理性逻辑。

作者: 王志远   编辑: 薛斐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