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
2008年06月30日 09:50戒幢佛学教育网  【
相关标签
佛教能成为一种批判哲学?更明确地说,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汉唐和封建社会的后期宋元明清历史时期 进行的。因此,中国佛教历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斗争的关系至为密切。……清末民初,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时期佛教在社会上仍有相当影响,某些佛教宗派又有所抬头,但这时 西方现代思潮涌进中国,佛教服务的对象及其社会作用也与古代佛教不同,它是欧亚现代思潮汇合。关于“场所”概念,以提出“场所论”闻 名的中村雄二郎另有解说:不同于笛卡儿以自我意识为主体,场所论指出主体实是以共同体、无意识和固有环境为其存在的基盘,此基盘即是 场所。中村氏以希腊悲剧中的主角与伴唱队为例,说明现代的主体犹如主角,而场所即伴唱队。

在现代情境中是否能够作为批判性实践的思想资源?抑如许多佛教思想史学者所指出,佛教思想在历史上仅扮演一种保守性意识形态的角 色,在政治与社会实践上,完全缺乏批判的能力?这是本文所要尝试考察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现实迫切性可从二十世纪东亚佛教文化圈的发展看出,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佛教面对急速的政治经济变迁时无 可避免地需要采取某些对应的立场,也因此导致来自佛教内部与外部的反省声音。这些反省指出,现代佛教已不可能宣称他们的教理与活动只 限定于纯粹的宗教层面而可以与政治社会的实践分开。在这些新发出的反省当中,由两位日本中青辈佛教学者囗谷宪昭与松元史朗在八十年代 中期所引发的“批判佛教”争论最受注目,连1993年“美国宗教学会”年会也都安排了专组讨论,回响甚为热烈。本文的考察即拟从囗谷与松 本两氏的“批判佛教”谈起,并进一步检讨同样的问题如何出现在现代中国佛教思想的论述脉络中,特别是“内学院”的吕批判《起信》、禅 宗与华严,与持马列主义立场的大陆佛教学者批判传统佛教意识形态,形成现代中国特有的“批判佛教”与“佛教批判”,最后则尝试提出个 人认为“佛教的确可以开发成为一种批判哲学”的初步看法。二、囗谷宪昭与松元史朗的“批判佛教”。

首先,八十年代日本“批判佛教”的争议肇始于驹泽大学的松元史朗与囗谷宪昭,他们提出“本觉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教,“如来藏 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教等充满争议性的主张,甚至于将这些属于汉语系佛教特征的佛教思想称之为“伪佛教”,在社会实践上维护现状, 保守反动,无法正视社会不义,更遑论社会改革,与他们所认为的“真佛教”背道而驰。可以想见的,他们的批评甫提出,立即引来日本佛教 学界的强烈反应,许多著名学者如高崎直道、平川彰,甚至于德国学者Lambert Schmithausen,都发表无法赞同的意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林镇国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