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集体不安意识,会给佛教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佛教界一定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而社会要给佛教非常宽广的一个舞台,使它雄厚的资金有个合理的流向。
社会宗教关系是社会五大关系之一。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发挥宗教界人士以及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那宗教界如何来参与经济社会的建设?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宗教慈善力量会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成为主体队伍之一。也就是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宗教慈善事业的展开,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学界、教界,应该认真的去学习、反思,或者是去探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这个课题:宗教界参与经济社会应该用一种什么方式,什么模式进入?慈善可能是它最直接,最现实,最能够体现参与经济社会的一个工作,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想说的就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看到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有失业问题,有劳保问题,包括许许多多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会的矛盾点越来越多,冲突点也越来越多。而从大的国际环境中我们看到,民族宗教真的是无小事,许多地方的情绪、情况、局面,其背后都有民族宗教的因素。
其实在这个问题中,我觉得宗教界要去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去为社会承担,要有大承担的职责跟大愿,要为社会分忧,要为民众解苦。所以在这点上要把佛教的慈善模式,进行一个大的创新。我们不仅仅是局限于救灾、救难,而要更多的从心里,从社会安定,从抚慰民众心灵这个角度去拓宽它的服务领域,服务平台,使得佛教真正在现代社会中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所以在这点上我对佛教界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去理解当年佛陀创教的本怀,就是诸佛菩萨出世的一大因缘到底是什么?令众生开始悟入佛之知见,我觉得我们不仅要解除众生之生苦,也要去解脱他的辛苦。如果用佛教的句话来概括,我的这点想法,那就是佛教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法住法味”。
记者:好,谢谢您。
相关视频:
专访:温金玉教授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