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2008年12月04日 19:14凤凰网华人佛教  【

“利生是事业”,就是要用一种慈悲的心态,去做慈善的事业,使得众生能够感恩、感受到佛法对世人的一种教化以及知恩报恩的一种情怀。

我们看到中国佛教界从建国以来,一直在秉持着这种宗旨。抗美援朝时期,佛教界植树造林,绿化山河大地,佛教界在当时做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教界维修长城,拯救大熊猫等,在历次大灾大难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比较特殊的,就是2008年的雪灾以及这一次“5·12”的汶川大地震,使得我们看到了,佛教界所秉持的慈悲救人的情怀得到充分的展现。

而它的这种社会角色,也承担的非常好。我们看到社会给宗教,包括佛教的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的社会空间,事实也证明宗教界在慈善方面,有其他领域无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能起到安抚人心,拯救人心,给众生安慰的积极的慈善作用。同时也看到佛教界在这方面,确确实实有更广、更大的空间,去展现这种慈悲情怀,开展慈善事业。从佛教界所做的这些工作中,我们看到佛教从古至今,恰恰是秉持了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弃众生,不离众生,不离世间觉的佛法的本怀。

记者:您对佛教做慈善有哪些建议? 

温金玉:慈善工作的展开展现了佛教的主旨所在。我们可以回头来反省以及回顾一下,这么多年佛教所做的慈善工作。我们看到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而让人流泪动情的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今后的佛教慈善工作中,还有许多可完善,有待建设的一些层面。就我的个人理解,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点,我认为,慈善恰恰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或者是使得僧团与社会民众相互沟通的一个桥梁。现在许多人对宗教其实还有很大的陌生感,佛教的这种慈善活动,也是当前国家宗教局,包括中国佛教协会所提出的一个道风建设,更重要是叫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战略任务的落实。佛教所展现给世人面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这个涉及到佛教在未来社会中,如何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如何来接纳它,认可它的一个关键问题。

社会民众只有接纳、认可佛教,理解佛教的真实教义,理解佛陀当年创教的本怀,才能够更好的去认识佛教,更好的达到宗教与社会相促进,相统一,相信大家都愿意看到这种结局。所以慈善工作的展示,佛教慈善工作的开展,恰恰是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展现,使得更多的人去认可、接纳以及认同佛教的这些慈悲理念,所以我说在当代社会中,佛教所承担的慈善的角色,爱心大使的这种角色,也是使得佛教在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

相关视频:

专访:温金玉教授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