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佛教的弘法可以与佛教的慈善利生相等同,可以把慈善认为是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宣教之路,弘法之路。它是使得民众更多的去理解宗教,沟通宗教,认识宗教的一个关键,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说佛教自古以来,其实就有慈悲济世的传统,不是说我们今天来谈宗教的慈善,或者佛教慈善,它是一个新课题,不是。它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从佛陀创教开始,就把慈悲观作为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大乘经典都记载,慈悲就是佛本性,就是佛的本怀。
但是在今天我们如何去诠释,重新定位佛教的慈悲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所以我们觉得佛教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已经有了许多的财力、物力来展现自己慈悲力量的时候,除了弘扬佛法以外,慈善应该走的更有规模,更有声势,所以在这点上,我想提的就是说,中国佛教要建立一种常规的佛教慈善制度,而不是像目前我们看到的听风就是雨的,一个被动式的,跟进式的方式。
所以在这点上,政府可以从政策上给予一些配套,研究是否能够推出中国宗教慈善法这样的一些尝试,这已经在各地的一些法规政策中,在逐步尝试。政府可以为寺院以及宗教团体提供一些可行的、可探讨的一种模式。
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上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瞩目。尤其在这次金融风暴面前,中国政府以及中国所拥有的实力,受到了世人的瞩目。那在这一点上我们也看到,随着国家经济的起飞,随着国力的强盛,寺院的布施,寺院的财力也越来越多。如果建立一个常规的,长期性的慈善,可以使得寺院的经济有合理的流向,使得更多人明白,钱从何处来,钱又向何处去。像我们当前的社会中流传的这样的一种慈善制度,可以避免佛门善款增多而缺乏监督的猜测,所以老百姓中传一句话就是“慈善制度的展开,慈善事业的展开”,可以使得寺院的形象更为阳光化,更为公开化,这叫做给方丈师父一个这个清白,还方丈师父一个清白,给广大信众一个明白,给媒体舆论监督一个交代。所以我们看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兴盛,它是好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它又会走向负面。
历史上多次的法难,其实就给我们一种警示,如果寺院经济庞大,而不能够使它能有个合理的出路,造成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时候,就会引起社会的集体不安意识。
相关视频:
专访:温金玉教授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