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后佛教界的社会事业
战后,随着神道教至上主义和天皇崇拜的终结,佛教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特别是新兴宗教教团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信徒结构和社会的宗教需求变化所致。传统佛教的基础主要是农村社会建立在地域和邻里、亲族关系基础上的寺檀关系。因为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差,这种关系可以延续几个世纪。但战后工业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激剧集中,使得佛教原有的寺檀关系快速解体,而流动到城市部的农村人口,在失去了原有的寺院的信仰依托之后,又没有新的信仰依托。这时,新兴宗教团体就趁虚而入,利用其新颖的传教模式和组织模式以及现实主义的教义吸引信众,满足这些信徒需求安全和保护的欲望。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势下,新兴宗教团体激增(如从1947年到1950年,新兴宗教团体从136个增加到702个),而战前就成立的新兴宗教团体如创价学会和立正佼成会、灵友会则得到快速发展。如创价学会1952年有会员2.2万户,1957年达到76.5万户,1972年达到755万户,成为日本社会影响巨大的宗教势力。
为了争夺信徒、扩大本组织的影响力,佛教与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之间、传统佛教与新兴宗教之间、新兴宗教不同教团之间展开了自由竞争。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各大宗教、各大派别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扩大自宗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信众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这方面,新兴宗教团体因为较少传统佛教的包袱,所以在理念创新和具体实践方面走在了前面。
当代日本佛教从事的公益事业主要包括:在世界范围内为受难者捐款捐物,如印尼海啸、中国的汶川大地震等灾难发生时,日本佛教界都捐献了大笔善款和物资;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人才;兴办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等,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举办面向社会的各种文化讲座、暑期学校等,为文化传播事业做贡献;通过与国际宗教界的合作,宣传和平理念,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等等。以下就佛教的教育、佛教福祉事业的研究、临终关怀事业等略做说明。
日本的佛教教育始于明治维新之后,各宗派分别建立了宗门大学,如大谷大学(真宗大谷派)、龙谷大学(真宗本愿寺派)、立正大学(日莲宗系)、驹泽大学(曹洞宗)、爱知学院大学(曹洞宗)、佛教大学(净土宗)、高野山大学(真言宗)、花园大学(临济宗)、大正大学(净土宗、天台宗等合办)、武藏野大学(真宗本愿寺派)、创价大学(创价学会),以及光华女子大学等数所女子大学。据统计,日本现有佛教团体兴办的佛教大学31所,大学院17所,短期大学51所。在战前,各佛教宗派的宗立大学都是单一的佛教和宗学的教育,学员也几乎都是僧侣。战后,各大学都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除了佛教学科之外,与其他大学一样建立了哲学、文学、历史、教育、外文、社会福祉等学科,实现了从单一佛教教育向社会综合教育的转型。上百年来,佛教系的大学在日本的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私立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日本社会各界培养了数量可观的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