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2008年04月12日 13:43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  【

此段文具四心:菩萨普度一切众生,是广大心;令入无余涅槃,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必经时劫,是常心;实无众生得度,则不着四相,是不颠倒心。此四心,是一乘实教菩萨所能发。若不离相,故曰即非菩萨。(1)略示降心离相竟。

(2)略示住心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者重复,’次’即次第,上章已示降心之法,此章乃示住心之法,故重复次第,呼召空生而告之。’于法’法字,当作两解:  一、法者,即指众生心法。住与无住,当然在心。’应’者当也,诫勉之词,故诫之曰:菩萨于心,应当无所住着,修行布施。如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非住者,即非住般若实相本体也。    二、法者,即指六尘诸法。菩萨布施,不出六尘,故勉之曰:菩萨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着而行布施。下文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也。此以无住为住,而妄心则不降自降矣。虽单言住心,而降心亦在中矣。上科是度生离相,破我执;此科是布施无住,破法执。我法二执,为九界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因。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者,不得不破除之。故空生启请降住之法,而如来即教以观照般若妙智,作我法二空观,以照破之。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所谓’二字,指释之词,承上菩萨于法,即所谓色声等六尘诸法,菩萨行布施时,一一不住法相。’布’者普也,’施’者舍也,此中六尘普舍,即包括三檀,色香味触四尘,属资生、无畏二施,既施以四尘资生之具,可无丧生之畏;声尘属法施,法尘兼三者。

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若专修事行,不明理观,所修着相,未得住心之法,故如来告以应当如是,不住于相,了达三轮体空,内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人相,中间不住所施财法等相,非独不住有相,并不住无相,即观照现前,有无俱遣,终日布施,终日不住,正是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

问:菩萨修行六度,何以独言布施?答:坛义(即布施)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举一布施,六度全摄。资生施摄一,以财物资他之生,即檀度。无畏施摄二,无畏者,令众生心离怖畏,于无冤者,不起恼害,令其心离怖畏,即持戒度;于有冤者,不图报复,亦令心离怖畏,即忍辱度。法施摄三,对众说法,心无疲倦,即精进度;众难纷纭,说法无乱,即禅定度;鉴机施教,乐说无碍,即智慧度。不住相布施,即不住六度万行之相,一一皆即实相,全体大用故。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以故’征起之词,恐人疑云,施既无住,云何有福?故曰:我要菩萨不住相施者,何以故,以不住相施,施契法性,法性广大,犹如虚空,其福转多,故即借十方虚空为喻,试问当机,令审可思量不?’不’字上声,即否字,当机直答不也,即不可思量。佛乃以法合喻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末二句结劝云:菩萨但欲住心者,当如我所教,以无所住法,住于般若真空实相之中,并破恶取空见。(2)略示住心无住竟。

作者: 圆瑛大师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