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藏经
2007年09月13日 17:38凤凰网华人佛教  【

五、入藏著述一(《华严合论》、《法苑珠林》、《传灯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天圣释教录》、《圆觉道场修证仪》、《天圣广灯录》、《祥符法宝录》、《景佑法宝录》、《宝林传》、《秘藏诠》等约共二十部,四百五十余卷,四十四帙(编号从践字到亭字)。

六、宋代新译经三(从元丰元年到政和二年即一○七八——一一一二年所译一○部),四十余卷,四帙(编号从雁字到塞字)。

七、入藏著述二(《华严清凉疏》等三种贤首宗著述,《金刚经疏宣演》等,《法华玄义》等二十九种天台宗著述,《成唯识论述记》等十种慈恩宗著述,《万善同归集》,约共五十余部),四百三十余卷,五十四帙(编号从鸡字到几字)。

在这七部分里,前四和第六部分都是宋刻蜀版的翻刻,但比较其余版本看来,所收宋代新译经最为完全,可说是一无遣漏。至于第五、第七两部入藏著述,因为金藏是私刻性质,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在蜀版已有各种而外,还收入一些当时北方流行的书。这像贤首宗的《合论》、《清凉疏》等,慈恩宗的《百法义忠疏》、《瑜伽义演》、《瑜伽论记》等,都是珍本。其中《瑜伽论记》依据的底本,还是高丽义天入宋搜罗章疏时发现的草稿到宣和四年即一一二一年才校定付刊的初刻。此外又保存了几种向来仅见着录的宋代经录,如《祥符法宝录》和《景佑法宝录》以当时传法院的实录为依据而编纂,不但记载翻译,并还涉及求法、贡经、译场职事更迭以及著述入藏等等,当然都是很好的佛教史料。

金藏的版式,在《开元》、《贞元》两录入藏经和宋代新译部分都是蜀版原式,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版首另有一行刻经名、卷第、版号、帙号等(印本通作卷子式,但仍可折成梵册式以便翻阅)。版心尺寸也同于蜀版,高二十二公分,宽四十七公分。著述部分,形式比较复杂,版心大小不一,行格也从二十二行到三十行,每行十五字到二十七宇,种种疏密不同。偶然还夹入册页式(如《天圣释教录》、《传灯玉英集》等),具有行线、中缝。这些大都是从单行本收入,即照原式翻刻,所以形式上很参差。版心尺寸不一,但一般都较其余各部分的尺寸为大。

金藏基本上可说是整个宋刻蜀版的翻刻(连同絶大部分的著述在内),所以它和蜀版的关系最深。它保存着蜀版原来很多的缺点,又有天禧以前未被禁止流行的《频那夜迦经》,可见它依据的蜀版是接近于初印本的。现在蜀版和从它翻刻的高丽初雕版印本都已散佚殆尽,那么,有这部金藏印本保存它数千卷原来的面目,在版本上、校勘上,实在有其宝贵无比的价值。至于它对其后版本的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元代的弘法寺版藏经(简称《弘法藏》)。因为金藏刻版原藏于弘法寺,元初经过彻底补雕,比较完整,元世祖至元初迁都燕京之后,便将它重加整理,收入一些契丹藏经中特有的本子像慧琳《一切经音义》等(契丹统治着中国北方时,它的势力没有扩及河东南路,所以在金藏的刻版上丝毫未受契丹藏的影响;元代注意到此,才加以补充)。同时又删去宋代皇帝一些著述,像太宗的《法音前集》等。这样构成了元代的官版藏经《弘法藏》,实际只是金藏的蜕化而已(《弘法藏》的内容,从现存《至元法宝勘同总录》里所引的《弘法入藏录》可以完全了解)。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吕 澂   编辑: 慕士塔格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