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物化光影里的茆帆
2008年10月27日 08:01凤凰网华人佛教  【
相关标签

茆帆的诗书、画、印“不是艺术”

这是他自己在文中所说的。他说:“现在人们都在说‘艺术’。其实,中国书画不属于这个范畴,它不是‘艺’也不是‘术’,它是文化。”艺术的概念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技能技术。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物质基础上精神的升华表现。它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通过声、形、符号、语言、文字被传授,构成人类的出色成就,基本核心是传统观念与价值观念。

东西方人在求知、求真、求究竟的愿望上是一样的,但思维模式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样的,但表达方式不同,这是文化的差异,但又有共通处。

茆帆办画展的意图是“多一个机会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一个侧面。”他感悟到应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就他个人的体验来说最能展示的便是诗、书、画、印。

西方传统文化偏重实证,根据实物予以研究、分析来表现。讲究主体感的逼真、有条有理,东方传统文化偏重体证、悟证,从心里的感受出发,讲究线条的流畅,有气有韵,各有特点,值得深思。

十一年前赵朴初先生曾写过一首诗:“试看吟哦从何起,尽从这里涌出来,十身赫赫唯心契,一念明明与世呆,情卸娑婆皆净土,见除瓦砾尽珍台,行人莫但东西执,九品莲花处处开。”这首诗写得好,好在“无所住”上。没有专业业余之分只要是从心中涌出都好,莲花处处,不分东方西方。茆帆没将诗书画印作为谋生或服务社会的手段只是有感而发,他不以自己的书画为艺术而归入文化之列,很恰当。

结语:

茆帆退休了,躲进龙华塔影院,抽着板烟,看着、想着诗、书、画、印,三国时代的古塔,被夕照投影到他窗前,这就是文化的感受。在这种环境里,我相信他能够不因名气大了,来求字画的人多了,而渐渐变为职业画家。

他作诗书画印均为遣兴,他在“四景屏”中写道:“座中无事漫写林中四景遣兴并钤以自用印壹拾捌方聊为识者佐赏。”这使我想起,有一年他刻了一百多方印,自己编成一册,他说“一年三百六十日只刻了一百多方呀!”似乎觉得不多。我插话“你又不是长江刻字社的工作人员。”众人一笑,这些事实说明他的率性。他的手机号尾数是99934,“救救山水”,我想,这或许是他保护生态、心态两方面的巧合,也算是为原生态的文化留下一片净土的愿望。

他在《北湾溪亭》中写“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青山换旧颜。”在《寸心诗情》中写:“他年今夕能纵笔,重卜前身是孰身。”说明常常坐在塔影院,听听晨钟暮鼓对于“无常、无我”已有了点感悟。

我希望“江上一茆帆”行好,该行便行,该停便停。众生的归宿相同,两旁的景致各异。舟无帆也可行,有帆可借风,帆船有美感,制作一布帆和选一茅蓬当帆亦当有别。

我写此文并非单为说一个人,只是希望在文化被物化的过程中能够让传统文化闪出一点光和影。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作者: 李家振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