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慈济印象
此行最深的感动是在参观慈济简介时,很多人几乎潸然泪下:他们完成了许多大乘佛子心中企待完成的利生工作!慈济是台湾佛教的一项奇迹,记得大三时,财政学老师尚以‘慈济现象’(特殊而成功的非营利单位)之形成原因为主题,提出讨论:‘1.证严法师个人人格、精神感召2.正值台湾经济高峰期3.价值认知迷离、模糊的时代,‘为善’使人产生自我肯定(是好人)与尊荣感(施比受有福)。4.人们认同的是理念或是个人;组织之运作有赖制度、理念的维持或纯粹以人为治?此也关系到证严法师的下一任接班者,是否能继续维持其志业’。一般而言,慈善事业通常较多人乐意投入,因为它最易启动人们本具的恻隐之心,也对苦难生活中的众生最直接的帮助。慈济是慈善事业的翘楚(现已包括教育及医疗事业),这与它的领导人不无关系,亲身参访慈济,第一印象是慈济人用整齐一致的装扮表明其对于团体之认同;早斋后,我们坐在证严法师旁边,看她主持‘早餐会报’:透过大爱电视台的转播及现场录影,萤幕联结了远处及现场志工交错地发表近期的服务学习心得。此方式类似基督教的‘主日见证’,优点是:透过上台发言,训练志工面对大众说话的能力、参与感;传达经验、信心及对组织的认同给其余的志工。证严法师则善于运用简短的结语,将志工心得与慈济精神作联结,将一次次的经验,化为更深刻的信念。她除了悲心之外,当然是极富领袖能力的。
3.禅修VS.慈善
由于对佛法的理解契应不同,如何定义‘解行并重’也就不怎么相同了。常住以僧教育及禅修教育为核心,常想这背后的理念应是如何,才能不违大乘佛子的发心?智者大师的话可以护航:‘菩萨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悯。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但《庄子》的故事也提醒着:‘一条快渴死的鱼乞求庄子施一点水,庄子说:“我正要去东海,回来时再取大量的东海水给你。”鱼说:“我只需要一些水活命,若等你回来,即使取了多少海水,你只能去鱼干店找我了!”’以大乘菩萨的关怀角度而言,对待众生形形色色的痛苦,会钜细糜遗地在各个层面照顾;众生解脱善根未成熟前,种种方便引其值下‘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之长远因缘。慈善、文教等事业若以‘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为引导,未尝不是‘巧把尘劳为佛事’的菩提事业?它并非与解脱道捍挌,反倒亦是佛子应行,该留意的只是别让发心停留在世俗或人天层面,而要能够引导自他,进一步与含空慧特质的菩萨道相应。
而僧教育、禅修教育又当如何定位?其实‘六度万行’相融相即,不是二分法。当然‘菩萨五明中求’,事行圆满具足;但如果体会悉达多太子为何放弃成为转轮圣王(可以建立慈善乐土),却率先走上探索生死之谜的修道路?因为当夜睹明星的那一刻,那是亘古长夜中真正的曙光。一切痛苦中,生死苦是根本大苦,‘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僧教育、禅修教育当然是太重要了。慈善工作尚找得出其他的解决途径,例如督促政府成立健全完善的福利制度(当然,由民间运作会较即时而直接);而生死之苦却很难解。僧团当然也可以引导居士从事慈善的工作,就如同慈济的方式一样;只是别忘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解决自他生死的任务。
4苹果理论
也许纯悴利他,就已经在开发大悲心与无我观了;但事实上以初机、具缚凡夫的立场而言,我们是很难在不断的忙碌、不断的人群周旋中,还能维持高品质的清净心,总是需要有相当程度的教、证工夫,才能真正普施清净呀!关于此,王雷泉教授提出之‘苹果理论’,恰是个人心中理想的僧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