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对于一个出家人的行住坐卧威仪、谈吐、气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出家人走路没有威仪,说话草率、用词粗鲁,如何让人生恭敬心?如果有人持戒严谨,到小小戒也都要持,这是个人持戒,我们遵重个人持小小戒,但要成全大众的和合共住精神,不能因为持个人小小戒,而导致大众的分离、分裂,要舍小就大,不能舍大就小,这是持戒的态度。
人格教育属于僧格教育,是相关的;禅修是内在的,威仪是表现在外的形式行为。有内在的本质与外在威仪形式相结合,僧格教育将表里如一、文质彬彬、相辅相成。僧格教育重点在于变化气质与个性,没有个性不会出家,太有个性又难作人;人格教育就是要转型我们的性格,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担当的气魄看出来。我对高僧看法,看他们修行的境界,有时候和人家不大一样:这个人难忍能忍、肯担当、成全大局,我觉得他修行不错;若斤斤于自己的利益、利害关系,自己的修行成败只是以成就自己为重点,以小小戒修持严谨为标谤,忽略整个僧团的互动,我会对这样子的修行人打折扣。这是就僧格而言,佛教的领导人物、传承的人才,就是要这种人才。历代高僧都是这种人才,不是那种小鼻子、小肚量的。
3.融贯“共法”,尊重差异
禅修是有次第性的,调身、调息、调心,当然还有各别根机的不同。“不立文字”适应的毕竟是少数;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我们大部份人的下手处,即不离经教,“藉教悟宗”。其实印度阿毗达磨时代,部派论师们,以及发展到大乘论师出现,也是如此,龙树、无着乃至宗喀巴等论师,他们在造论时,并未直接讲自己的境界,都还是引经据典,像《瑜珈师地论》引了《阿含》;整部《广论》也都是在引其它论师的东西。
我最近提倡的看法是“共法”,对于南、北、藏传,大小乘,如来禅、祖师禅,每一宗派禅修差异的不同处,我们应予以尊重、传承,但不要特别提出来,作为不同宗派的相互对立、排斥,而要把禅修的共同性,融会贯通起来。
|
作者:
宏印法师——佛教青年文教基本会
编辑:
yun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