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的教育也办得很出色,他们除了佛学院和研究所进行的专业教育外,还有面向社会的大学和中学教育,同时,也为广大信众开办了夏令营、信徒讲习会、都市佛学院及大专佛学中心,他们不仅重视青年教育,也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办有幼稚园、儿童夏令营、星期儿童班和儿童才艺班等等。除此以外,他们还时常到公司或监狱去弘扬佛法,并在电视上举办各类讲座,为不同层次的人们提供了学佛的环境,这大概也是佛光山人才聚集的原因所在。
佛教常被许多社会人士视为消极厌世的象征,以为佛教徒不关心社会,无益于社会的发展,而慈善事业的开展正可以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佛法的弘扬若单纯以佛教的面目出现,会使很多异教徒或非佛教徒存有戒心,而慈善则没有任何界限,任何人都能接受。同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也唯有通过慈善才能得以调节。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就做得非常好,他们不仅济贫救困,还创办医疗和教育事业,使无数人因此而受惠。今后,佛教界在慈善这一领域还应多下些功夫,才能消除长期以来社会对佛法的误解,真正使佛法走入人们的生活。
四、僧团体制
原始佛教的僧团是无政府的,属于十方共有,并遵循着法制下的民主平等。而中国的丛林则成立了相应的领导体系,并以此确立了方丈的权威性,但所有权也还是属于十方。而丛林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演变为两种体制,一部分还保留着十方丛林的公有制,另一部分则成为私有制的子孙庙。台湾的许多道场都比较接近于子孙庙的体制。
1、私有制
台湾的许多寺院,虽然保有传统中国丛林的规范,但却属于私有制,由某位法师长期苦心经营而成。而这个法师自然就成了寺院的主人,可以全权的支配它。一旦拥有某个寺院,不仅可以利用它作为修行的场所,还可以干按照自己的想法干一番弘法事业,所以有许多法师都希望拥有自己的道场。
2、子孙道场
十方丛林的住众是十方大众,而子孙道场则以自己的徒子徒孙为主。佛光山、法鼓山、中台、慈济、灵岩都是在台湾最有影响的山头,每个道场都以各自的徒众为核心,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并且都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并自称佛光人、法鼓人或慈济人,子孙道场的性质比较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