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只是一颗真心
2008年10月22日 09:54智慧人生网  【
相关标签

《圆觉经》也是“非法非非法”,千古以来,却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一是文字美,读来朗朗上口,当歌词唱出来,更是动人心扉的梵音。二是意境美,其宣示的清净真如的圆觉境界让人神往。三是内容含蓄蕴藉,让人在似懂非懂、有得无得之间,越是细细参悟,越是意味深长。

佛经有一个极妙的地方,无论哪种典藉,讲述的风格、内容虽不尽相同,精神却贯通一致,好比一江之水,从整体来看,它是水;截取其中一段,还是水;舀出一勺,仍然是水。而且水的性质一点不变,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它润喉解渴的功能也一点不变。这一现象在其他学术流派并不多见,比如儒家、道家思想,不仅本派学者之间的观点经常前后矛盾,某个学者自己的观点也经常驴唇不对马嘴。但佛经千万部,却不存在这种情况,岂不是奇迹?

《圆觉经》起首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佛家精神的全部。只要悟透这段文字,就足以成佛。当然这并非易事。学习这段文字的第一步是把文字的意思搞懂,至于悟到何种程度,尚需假以时日。

“如是我闻,一时”这几个字,每部佛经的篇首都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讲佛法,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他圆寂后,弟子们担心后学者无所依凭,决定将佛祖所讲的佛法集成经文。当时证成阿罗汉境界的弟子共有500余人,其中阿难“多闻第一”,记忆力极佳,所以由他如实记录佛祖所讲的内容及说法时的场景,由其他师兄弟共同参证认可后便成经文。由于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所以佛经绝少差讹。这也是各种佛经精神贯通一致的主要原因。后世的译经者也继承了集合众智的好传统,例如大唐玄奘法师译经时,集中了全国最有智慧、学识的学者共三千多人,其中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宏大、高层次的结集经典的工作是十分罕见的,把佛经喻为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夸张。

阿难在每部佛经前写上“如是我闻,一时”几个字,是表明佛经的原创者是佛祖,而自己只是当时的听讲者和后来的记录者。

“婆伽婆”三字含意丰富,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的译经工作者都只是译音而不译意,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如果要表达的话,就是一段长文:已经证道成佛,身心一切自在;功德智慧炽盛,佛光普照四方;外相端正庄严,令人神驰心折;一切吉祥圆满,无烦无恼无灾;一切众生崇敬,地位尊贵无比。

但是,用了这么多文字,还是无法尽述“婆伽婆”之意,因为文字是为世俗而设,而“婆伽婆”却非世俗之义。打个比方,“无烦无恼无灾”,在凡人眼里,是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病痛、灾害、失败等造成烦恼的事情发生。但在证成佛道的人心里,世俗的烦恼、灾害根本不成其为烦恼、灾害。假设发生了意外之灾,怎么能说不成其为灾害呢?这个道理解释不清,只好各人去悟。

“神通大光明藏”是一种境界,更是无法描述。据南怀瑾大师说:“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这是个什么境界呢?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境界,也是个说不清的境界。进入此境,则“光严住持”,“八风吹不动”。

作者: 胡卫红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