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行动化解自身不足
中国佛教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总结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时指出,在我们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世界一片赞叹声中,我们反而应该有更深的忧患意识,更清醒地审视中国佛教自身现状,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也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佛教正面临着时代变迁的严峻挑战。他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社会又显得躁动不安。于是佛门也就难得清净了。”
毋庸讳言,就目前来看,我国佛教界的总体形象是很好的,但在各种诱惑面前,我国佛教界出现了新的问题,影响了佛教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正如赵朴老曾经指出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寺院财富的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帮结派、聚讼纷争,有的刚愎自用、私欲膨胀。这些不良风气势必会败坏佛教的形象和声誉。
针对这些新问题,本次主题论坛以弘扬和谐精神,加强道风建设为主线,研讨21世纪中国佛教如何完成时代赋予宗教的历史使命,如何增强中国佛教公众形象意识,总结最适合中国寺庙管理的先进经验。本次论坛的发起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圣辉大和尚在基调发言中指出,误解并不等于事实的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澄清,误解终究会得以消除,但是作为中国佛教必须在欢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辉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面对佛教的进步,“我们要善于认真总结,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要认真反思,在居安思危中完善佛教内在发展机制,促进、推动佛教强化自身建设。”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长老专程赶到厦门祝贺本次论坛的召开。他说,大陆佛教界提出公众形象这个课题,体现了一种担当与魄力。他感到十分惊喜。
道风建设是树立公众形象的根本
本次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的主题是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那么,现代僧侣在滚滚俗欲洪流的现实社会中,应该如何融入“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中去呢?闽南佛学院讲师中观法师认为,和谐社会的完成与佛教清规戒律的建立,就是佛教的平等和合思想,平等就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思想,和合就是道风建设的根本主导。如能在公平、公正、平等、和合的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自然也就树立起来了。
围绕如何加强道风建设,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天童禅寺方丈诚信大和尚认为,一个寺院的兴衰,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不在于钱多钱少,僧多僧少,根本问题在于寺院的道风建设。他指出,加强道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足够的毅力与耐心,佛教的兴盛有待于大家整体素质的提高。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越利建议,教界乃至社会要树立高僧意识。“佛教不是因为大寺而是有高僧”,他说,现在的义理僧越来越少,人才成长滞后,不利于教界的道风建设。他呼吁国家教育部门关注培养高僧工作,并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主题论坛期间,闽南佛学院的学僧自始至终聆听了论坛发言,他们整齐的僧装、慈悲的面容、统一的行动无不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佛教良好的公众形象似乎正在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