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鲁寺为藏传佛教後弘期所建的著名寺院,位于西藏曰喀则市东南二十公里处的夏鲁村,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主寺,该寺以具有藏、汉风格完美统一的建筑而闻名全藏。夏鲁寺始建于1087年(宋哲宗元佑二年),由界·西热穷乃所建。据《界世系记》称:他早年出家受戒,後去印度游学,成为知识渊博的佛学家。他为了弘扬佛教,便在丛堆地方建寺,请求洛顿·多吉旺秋大师定址,大师以射箭为记号,因箭落在刚长青苗的地方,藏语“青苗”谓之“夏鲁”,故称夏鲁寺。
“从堆”原为後藏最大的农牧物资交流中心,居民密集。元朝统一西藏後,被划为十二万户之一。界家族的扎巴坚赞任夏鲁万户长,其妹旬奴贝嫁萨迦以联姻,于是名声大振。扎巴坚赞还曾去内地朝觐明朝皇帝,受到仁宗的隆重接待,得赐金册、玉印,且布施财物,派遣工匠扩建夏鲁大殿。1320年扩建工程完成后,扎巴坚赞迎请声望很高的布敦大师任住持,从此僧人云集寺中。
布敦·仁钦珠(1209—1364年)又名布敦宝城。是西藏著名的佛学专家之一。布顿生于後藏卓浦下麦衮乃衮波地方。其父为宁玛派高僧,其母索南本对佛教也有一定造诣。布顿幼年随母学《临终智慧经》和《地藏十轮经》等。七至八岁时学《大乘菩萨之发心》、《大圆满心经》。听受“伏藏”等18部典。精通宁玛教法。17岁学《三藏》、《五部大论》、《沙弥律议》等。18岁受沙弥戒。学《般若八千赞》等。23岁受比丘戒,听受《十诵律比丘戒本》、《戒律根本经》、《戒仪发心》、《行菩提心》等律经和教法。因而学贯三藏,精通显密,成为萨班之後,宗喀巴之前西藏最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曾在卓浦寺宣讲《波罗多经》,《因明学》、《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经论,并去各地寺院广传教法。他对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宁玛、萨迦、噶举、噶当、希解、觉域等教派的教义、教规都曾作过广泛而深入的修习。这为日後他完成《丹珠尔》的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藏历阴铁猴年,布顿应夏鲁万户扎巴坚赞的邀请,到後藏名刹夏鲁寺,并做了该寺寺主。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量决择论》,《波罗密多经》和《阿毗达磨集论》等经典的注疏。于是,布顿在卫藏影响甚大,夏鲁寺也因此声名远扬。所以,後世有人将布顿及其弟子创立的教法称之为“布顿派”或“夏鲁派”。
布顿大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有名望的佛学家之一。他一生勤奋治学,笔耕不倦,撰写了大量的佛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其全集有26函,共200多种。在藏传佛教史上,布顿大师最大的贡献有二:一是他编纂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目录,是一个较完备的定本。这部《甘珠尔》可以看作是那塘版的一个扩充版,以往任何一种结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与这部《甘珠尔》相提并论。明代或明以後刊刻的《甘珠尔》基本上都是以此为蓝本。布顿大师完成《甘珠尔》的编纂,是对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所做的巨大贡献。其二,布顿大师在1322年写了一部著名的佛教史,通常译作《布顿佛教史》或《善逝教法源流》。这部著作的历史价值,首先在於它是藏族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各教派的教法史。这部佛教史在藏传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31年海德堡出版了奥伯米勒的英译本。1986年国内出版了郭和卿居士的汉语本《佛教史大宝藏论》。
布顿大师还有不少著名的弟子,其中有几个还当过宗喀巴的老师。
夏鲁寺内的主体建筑为“夏鲁拉康”,由大殿、四个扎仓及僧舍组成。大殿坐西朝东,为两层,底层主殿为集合场所,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供释迦牟尼和八大弟子像;两侧有经堂,藏有《甘珠尔》、《丹珠尔》经。大殿的第二层属汉式四合院布局,设正殿、配殿、前殿、左右对称。4个殿堂各设琉璃歇山顶和飞檐翘角,檐下为斗拱。屋脊是琉璃面砖,瓦当图案多形,有仕女、飞天、狮虎、花卉等。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和布敦大师塑像,还有大小不一的铜噶当塔。用檀香木制成的经版和盛圣水用的坛子并称寺内两宝。寺内还有一个传说是萨迦班智达用过的石盆。左右配殿的墙壁上绘有各种坛城,风格别致。在殿前的一块石板上刻有“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板边刻有4个小塔,传说是破土建寺时在地下掘得的,据说这里便成完成了夏鲁寺的根基。
该寺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